劉小霞
(甘肅省鎮原縣幼兒園,甘肅鎮原 744500)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要從小抓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品行、生活習慣、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至關重要。近兩年,網絡上時常引發關于“原生家庭”“童年陰影”的討論,有些童年創傷需要人們用一生來治愈,而這大多是父母不尊重兒童權利,長期侵犯兒童權利而不自知造成的。由此可見,成功的家庭教育離不開對兒童權利的尊重與保護。
1989年11月聯合國發布《兒童權利公約》,賦予了兒童數十項權利,1990年我國簽署了該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都有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條款。此外,國家還專門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九年義務教育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保護兒童的權利[1]。
兒童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項:(1)生存權,即生命權和健康權,這是兒童固有的權利;(2)受保護權,主要是指兒童享有不受危害的權利,包括兒童享有受撫養權,不受歧視、虐待等:(3)發展權,即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包括兒童的受教育權等;(4)參與權,即兒童有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以及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
我國2010年出臺的《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關于兒童權利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以平等的姿態與兒童相處;學會傾聽兒童的意見和感受,學會尊重、欣賞、認同和分享兒童的想法;與兒童共同協商規劃未來,并尊重和鼓勵兒童進行自主選擇;尊重兒童對自身的未來規劃與發展意愿。”這段描述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2]。但是對于3~6歲的幼兒而言,絕大多數父母以保護為由,無意識地剝奪了孩子的權利。這些父母并未意識到幼兒也是有權利的,他們并沒有把孩子當成享有個人權利的獨立個體來對待。
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本身沒有固有定義,主要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中的長者對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3]。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能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打好基礎,又可以成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家庭教育的目標應當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為社會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能自立于社會的人才。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家庭的希望。但是當前,很多家長雖然很愛孩子,卻普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很少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來對待,經常以愛之名剝奪他們的權利。目前,家庭環境中對兒童權利的保護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未成年人保護法》《兒童權利公約》在我國的普及范圍并不高,很多家長并不了解兒童權利,甚至沒聽說過兒童權利。2015年,中國兒童中心曾從武漢、南京、成都、南昌、烏魯木齊、哈爾濱、南寧7個城市中選取2049名五年級學生家長進行調查,結果顯示75%的家長從來沒有聽說過兒童權利。傳統教育觀念中家長覺得孩子只要“聽話”“好好學習”就夠了,而3~6歲的幼兒家長普遍覺得孩子只要健康長大就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處在家長的全面控制范圍內,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長來決定。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意識不到孩子是享有個人權利的獨立個體。
幼兒的生命健康權、受教育權能得到保護,主要是父母從保護孩子的角度來說比較注重這類問題,而兒童自身的隱私權、參與權、話語權、財產權、游戲權基本得不到保護和尊重,因為家長沒有意識到這類問題[4]。幼兒父母在這個階段通常并不重視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對他們不信任,也不認為他們有處理自己事情的能力。這種漠視兒童權利的行為嚴重扼殺了兒童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也會在無形中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由此可見,當前大部分家長不知道什么是兒童權利,也不知道兒童都有哪些權利,更不知道如何保護兒童權利。當然,也不會按照法律要求去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
幼兒處在成長期,自身的意識、能力比較弱,自我保護能力極差,在家庭中無話語權[5]。我國家庭教育中對兒童權利知識的教育嚴重不足,甚至還不如社會投入的多。而國家重點關注九年義務教育及大學教育,幼兒教學以民辦為主,民辦幼兒園以游戲教學為主,對幼兒的兒童權利知識教育極少。沒有家庭、學校的兒童權利知識教育,幼兒無法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也不懂得辨別侵害自身權利的行為,更不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當然也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是在侵害他人權利。“兒童犯罪低齡化”“虐待兒童”已成為社會關心的熱點,也有兒童惡作劇致人死亡的事件發生。
若家庭教育能及時進行兒童權利知識教育,培養兒童權利意識,補足兒童權利意識教育的短板,以上事件發生時幼兒至少可以選擇求助,而不再默默忍受。
幼兒處在成長期,思想比較簡單,自制力也相對較差,通常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學習。幼兒的家庭生活幾乎是其生活的全部。父母合法享有對孩子的教育權,父母的教育權中包含一定的代理權和懲罰權,如很多父母會沒收孩子的壓歲錢,代孩子報很多興趣培訓班,限制孩子的交友范圍等,但這些行為在無形中侵害了孩子的人格自由權、人格尊嚴權、財產支配權。還有一些父母喜歡在社交平臺上傳孩子的照片,這些行為在無形中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和肖像權。
父母作為幼兒的監護人,有照顧幼兒起居、保護幼兒財產、代理幼兒進行民事活動的職責。這是父母的權利,也是父母的義務。父母行使權利不當時就會侵害兒童的個人權利。甚至有些父母濫用懲罰權,過度地打罵、體罰孩子,這對孩子身心傷害極大,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和歸宿,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更加迅速,很多家長已開始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其實很多親子矛盾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權利、侵犯孩子的權利造成的,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家庭環境中保護兒童權利的幾點建議。
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孩子在幼兒期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無形中會學習父母的很多言行。父母的文化素養、價值觀念、品行對孩子都有深遠的影響,為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需從全面認知兒童權利入手,摒棄“兒童是父母的附屬品”這種迂腐的思想觀念,學習和了解什么是兒童權利、兒童都享有哪些權利,學習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去保護和尊重兒童權利[6]。父母的綜合素質決定了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只有全面提升父母綜合素質,才能轉變其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家長綜合素質的提升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會的監督。家長自身應豐富家庭教育、兒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識,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家長是保護兒童權利的主要力量,為發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國家可出臺相應政策和措施普及兒童權利知識相關教育,加強對監護人的教育,強化監護人保護兒童權利的意識,提高家長保護兒童權利的能力。
幼兒學習能力極強,學校和家長有責任和義務向他們普及兒童權利方面的知識,讓他們知道自己都享有什么權利,學習如何區分侵犯自身權利的行為,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是在侵犯他人的權利。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很多人認為教給他們兒童權利知識沒有意義,但是讓幼兒學習這些知識等于給了幼兒明辨是非的標準,在權利被侵害時,幼兒至少可以表達抗議,尋求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侵害行為的發生。另外,孩子也能明白自己的哪些行為是不當的,從而規范自身的言行。
雖然我國已形成了一套保護兒童權利的法律體系,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還需要出臺針對家庭教育方面的兒童權利保護的專門法律。為解決家長教育權與兒童權利的沖突,法律需明確界定父母的教育權范圍,明確界定虐待兒童的標準,限制父母濫用教育權、監護權、懲罰權,嚴懲虐待兒童的父母[7]。
除法律監督外,保護兒童權利還需要建立兒童救助機制,完善社會保障機構和社會公益組織。解決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兒童權利的沖突,除需要政府外,還需要社區、民間組織的參與。兒童受到家庭侵害一般具有隱秘性,而鄰居、社區工作人員發現的概率會更高。
若父母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個體來對待,尊重孩子個人意見,從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的角度出發,很多家庭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孩子從小在家庭中缺乏獨立的機會,長大后很難自立于社會。維護兒童的基本權利,使其廣泛參與家庭、學校、社會生活,是發展兒童社會能力的必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