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幼兒園,福建福清 350300)
戶外體育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幼兒身體素質,促進幼兒基本體育能力發展的有效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幼兒可以打破年齡、班級界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活動區域、玩伴、活動內容和形式進行體育活動,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既然“自愿、自主、自由、快樂”是自主性戶外體育活動的本質特征,幼兒在游戲中享有充分的選擇權和自主權,那么,教師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活動中應該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才能有效支持幼兒的活動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為本,觀察先行?!苯處熅褪峭ㄟ^觀察來了解幼兒活動情況,跟進教育行為的。因此,在自主性戶外體育活動中,教師首先應是一名觀察者,其次才是一名引導者,有效的觀察和指導對于活動來說至關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材料是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自主性戶外體育活動更是需要豐富的材料供幼兒選擇。幼兒只有在與材料的互動過程中才能獲得體能的發展。
安全、衛生的材料有助于促進幼兒體能的發展;反之,甚至可能給幼兒造成一定的傷害。因此,開展自主性戶外體育活動的前提,就是教師提供的材料是安全、衛生的,一旦發現某些材料存在不安全因素或安全隱患就要及時進行更換或改進。
由于各年齡段幼兒身體發育和動作發展水平不一樣,教師要熟練把握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動作發展水平及培養目標,并根據其年齡特點投放適宜的游戲材料,這樣才能引導幼兒高效地進行活動,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例如,小班幼兒需要投放游戲性、情境性、趣味性較強的材料,如用海綿棒設置成“花園”,幼兒在里面練習走、跑、跳等動作,玩“捕蝴蝶”等游戲;色彩絢麗的彩虹傘既可以是一座城堡,幼兒在其間跑進跑出,又可以是一艘龍舟,幼兒在上面玩劃龍舟的游戲……中班幼兒合作、協調等能力已有一定的發展,開始喜歡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像“竹梯和輪胎組合”“運水”“打怪獸”“闖關”等,他們玩得不亦樂乎。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且喜歡探索、喜歡挑戰,一些有挑戰性的集體項目更能激發他們的活動興趣,如舞板凳龍、跳竹竿、交通城等活動,他們盡情玩耍,玩有所獲。因此,適宜的材料能保證活動順利開展,也更容易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當材料對于幼兒來說過于簡單、缺乏挑戰時,幼兒就會對材料或游戲缺乏興趣?;顒又?,教師還要觀察材料是否有趣,是否有挑戰性,能否讓幼兒獲得成就感,能否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調動其活動的積極性。在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幼兒能力水平,提供不同層次水平的材料。如在同一區域的投擲區可設置不同高度、不同距離的投擲目標;高處跳下的高度是不同的……以便幼兒能夠不斷嘗試更高難度的活動材料,不斷挑戰自我,從而不斷提升運動能力。
在自主性體育活動中,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是教師關注的焦點。每一次戶外區域活動前,教師都要根據上一次幼兒活動的情況,明確本次活動關注的要點,做到有目的地觀察,并積極運用掃描式的整體觀察和定點式的觀察,對幼兒活動狀態了然于心。這樣做便于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表現或事件,了解幼兒活動的細節、對話、動作等,從而抓住教育的契機[1]。這樣觀察的目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幼兒運動能力水平的發展離不開他們的運動實踐,但不意味著教師的講解與指導失去了意義。對于規范要求較高的動作或新動作來說,教師的講解與示范能很好地幫助幼兒理解動作順序,掌握動作要領,自主性戶外體育活動也不例外。教師只有通過觀察才能客觀了解幼兒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水平,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雖然是自主性的運動,但并不代表著放任自由,有目的的觀察指導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提升運動經驗。例如,筆者在整體觀察時發現一個幼兒在鉆輪胎時總是把輪胎碰倒,通過仔細觀察其動作,筆者發現這名幼兒不懂得運用側身鉆的技能,而且在正面鉆時沒有壓低腰部和臀部,結果把輪胎撞倒了。又如,在整體觀察時,筆者發現,一名幼兒過竹梯橋總喜歡趴著走,經過仔細觀察后發現,這是她找到的保持身體平衡的一種方法……因此,筆者就要引導他們思考怎樣鉆才不會把輪胎碰倒,保持身體平衡的方法還有哪些。從而幫助他們不斷地總結運動經驗,提升他們的運動水平。
在活動中,教師除關注幼兒自身的動作發展外,還要及時關注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來的一些運動智慧。因為不同的幼兒利用同一環境材料表現出來的運動方式和運動結果是不一樣的。如當竹梯架在木質竹梯架上時,有的幼兒是橫跨在竹梯上,慢慢向前滑行;有的幼兒是站在竹梯的下條邊,手扶著上條邊側身前進;有的幼兒把兩排竹梯架并排排列,就可以在兩根并排的竹梯上趴著走或者雙手撐著靠上肢的力量移動身體等。有了這些觀察和發現,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交流分享時,就可以請這些幼兒上來展示,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相互模仿、學習,激發他們活動的興趣,還能引發他們更多的思考。于是,更多的幼兒想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玩竹梯的方式。
自主性戶外活動是幼兒自發自主地與空間、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活動?;顒又?,幼兒不僅要和同伴商討選擇什么器械,如何擺放,器械與器械之間怎樣組合等,還要和同伴交流活動過程中的玩法、規則及活動結束時一同收拾玩具等。良好的同伴關系能促使活動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有了同伴間的交往和合作,幼兒不僅玩得開心、盡興,發展了體能,還促進了自身運動認知和運動能力的發展。
雖然在自主性戶外體育活動中,幼兒享有充分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但也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老師,我不想玩了?!睂τ谔煨詯弁娴挠變簛碚f,不想玩意味著什么呢?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去觀察、探究。戶外體育活動除能發展幼兒運動能力,促進幼兒動作平衡、協調和靈活外,對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也具有促進作用,一些膽小的幼兒在有挑戰性的活動前會表現出畏難情緒;有的則表現出自信、大膽、探究精神,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能積極地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幼兒活動的持久性正是因為教師能及時地調整目標設計并進行相應的情境構架,從而引起幼兒的關注,使幼兒產生濃厚的游戲興趣,調動起高昂的運動熱情,而觀察是教師進行目標調整和情境架構的現行條件。
綜上所述,在自主性體育活動中,教師不僅要觀察幼兒的運動能力,還要觀察幼兒的整體表現,包括社會性情感、學習品質等方面的表現。教師只有做個有心人,才能追隨幼兒的腳步,真正了解幼兒的內心需求,才能真正發揮自主性戶外體育活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