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輝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白云幼兒園,江蘇常州 213000)
童年階段是人生命中一個獨立的、有別于其他階段的時期。“學前期”是特殊的“游戲期”,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游戲是幼兒的工作,游戲是幼兒的學習。本文對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悅動云娃”課程的思考與重塑展開了具體的分析,以期為幼兒教育提供一些助力。
1.時代背景——國家基礎課改提出以人為本之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為根本標準。幼兒園應以“宏觀生態”的視野,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審視由社會變革而對幼兒園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園提出的“悅動云娃”課程極具時代意義,富有實踐價值[1]。
2.課程資源——一公里資源圈呈現眾創革新之象
(1)社會資源。我園地處五星街道老城區,課程資源視野極為廣闊。附近商業街區有天街寶龍、歐尚超市;文化教育資源有常州大學、市委黨校;創意產業資源有常州工業歷史博物館、五星智造園;自然歷史資源有五星公園、運河五號等,這些資源經過有效的開發利用,都能成為有效的課程資源。
(2)人文資源。我園新市民子女占89%,家長來自各個地域、各個城市,有著不同的見聞,從事著不同的職業,這些經歷均是“悅動云娃”課程可以踐行的優秀資源。
3.科研內涵——教育科研初顯領銜導航之態
在鐘樓區教育文體局書記、局長楊文娟領導的“‘尚德學堂’:區域推進兒童品格提升工程的研究”項目中,白云幼兒園作為江蘇省首批中小學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合作單位加入其中,又有幸成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育改革實驗項目”研究單位。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開展的常州市重點課題“低結構材料在體育活動中的運用研究”也已結題。
4.師資保障——青年教師綻放銳意進取之勢
我園具有一支富有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師團隊,經過《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把脈”,逐步成長為具有“研究型、創新型、示范型”特征的骨干教師隊伍。全園12個班級中,有中學高級教師3名、市級“華英獎”教師1名,市、區五級梯隊占比62%,曾獲市、區級教玩具制作、評優課、游戲活動展評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1.需優化園本課程方案
在課程方案的研究、定稿過程中,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環境的營造、課程規范化實施、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各板塊之間的關聯、課程管理評價等方面需要深入推進。“悅動云娃”課程和特色課程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厘清[2]。
2.需建立課程建設共同體
“悅動云娃”課程的有效實施需要建設強有力的實踐共同體,涉及教師理念、家長層面、社區宣傳輻射等方面。教師對幼兒的研究越深,就越能回應幼兒的天性需求,發現童年生活的獨特價值。家長的育兒方式越科學,就越能支持幼兒建構完整的經驗,讓創新成為可能。社區資源的開發越豐盈,“悅動云娃”課程就越充滿張力。
悅動:“悅”指幼兒活動時高興、愉悅的狀態;“動”體現幼兒愛玩好動、喜歡探究的天性。云娃:“云”指藍天白云下的大自然,諧音“運”,運動、游戲。“悅動云娃”就是在自然狀態下,自主游戲的快樂白云娃。“悅動云娃”課程基于幼兒現實發展需要,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園本課程目標,進而優化活動的設計與開展,體現運動元素和文化氣息。在師幼共同構建和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形成屬于白云幼兒園的行動圖景。
該課程著眼于幼兒身心發展,關注學習品質,加強體能運動,培養幼兒的多種能力。我園充分運用園所環境資源,研究幼兒活動情境化、游戲化,教育內容生活化、經驗化,活動方式體驗性、探究性,研究活動中自由與規則、自主與合作、運動與安全等活動的元素和組織方式,以創新思維的視角審視課程的發展,旨在培養“會傾聽,善于表達;會思維,樂于探索;會實踐,敢于創新;會合作,甘于分享;會審美,悅于表現;會運動,勇于嘗試”的兒童[3]。
綜合主題、領航思維、戶外體智能、創新實踐這些活動橫向拓寬、縱深挖掘,旨在提供一種方法,幫助幼兒去思考;提供一種工具,支持幼兒去探索;提供一種意識,激發幼兒去創造。
依據幼兒興趣、經驗選擇和生產主題,教師給予幼兒環境、材料及心理方面的積極支持,在活動中觀察幼兒、傾聽幼兒,發現他們新的興趣點及其教育價值,確立發展性目標,引導幼兒探索、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共同將主題延伸、拓展,進而推動幼兒深度學習。
在公共區域游戲、班級區域活動、生活活動中,我們關注幼兒視角,提供豐富的幼兒喜歡的低結構的、自然的、新穎的,以及能支持幼兒模擬真實生活情境、體驗真實角色的材料,滿足幼兒的自主選擇和參與性需求。同時,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需要進行時間、空間上的大板塊彈性設計,滿足幼兒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給予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成為我園課程實施的重要內容和方式。
在戶外自主游戲活動中,教師們嘗試改變“怕危險,不放手”的觀念,重新審視游戲價值,轉變游戲觀念,滿足幼兒每天不低于2小時的自主戶外游戲的發展需要,放手讓幼兒們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材料、自由結伴、自主游戲。教師觀察幼兒在戶外自主游戲中的行為,分析其個性、品質、興趣需要、發展水平,從簡單的“哇時刻”捕捉到逐漸學會觀察、分析幼兒的各種游戲行為。
課程主要以游戲節、社區聯動、實踐拓展、親子活動等內容為主,追隨課程要素,家園、社區聯動,活動以周、月、季、學期為時間節點進行。
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引領下,我園教師的教育資源觀得以更新,我園充分利用自然、社會中的活教材,將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網絡媒介資源三部分。
幼兒園教室、走廊、過道、拐角等公共活動區域,戶外器械、自然環境、圍墻、柵欄等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另外,教師和學生的不同經歷、生活經驗、學習方式也都是非常直接而寶貴的課程資源。
我園預開發一公里活動資源地圖,包括常州大學、歐尚超市、龍湖天街、白云社區、五星公園及授牌的佳農課程基地等,按照這些資源的可開發價值進行梳理,分為人文類、景觀類、商業類。家長資源也是課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引導家長認識課程價值的同時,調動家長參與課程資源開發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真實的活動中充分感受挖掘課程資源的意義。
我園進一步開發幼兒園網站、白云幼兒園微信公眾號、教師教研平臺、教師微信群、家長QQ群、釘釘、騰訊會議等網絡平臺,增強其對話、互動、互惠功能,并規范其規章制度,對章執行,形成資源共享機制。
幼兒園課程管理的組織網絡為課程的分層管理和分層實踐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我園形成了一個以園長為“頭雁”的管理網絡,在彼此聯系中實現真正的互動,確保每位教師都是課程的探索者、實踐者,營造全員參加課程實踐、研究、反思的濃厚氛圍。全園教師獻計獻策,進行課程審議,制訂詳細可操作的“悅動云娃”課程實施方案,并在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課程實施的評價體系體現為淡化評價的鑒定功能、強化評價的診斷功能,評價內容包含幼兒發展、教師發展、課程發展三個部分。
1.教師專業成長
建立教師實踐中反思、自主提高的評價方式與相應的制度,主要特點是評價的產生與實施采用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評價方式,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逐漸形成“自我認識、自我檢測、自我發展”的機制,使評價工作成為課程實施不斷完善的有效環節。
2.幼兒和諧發展
教師對幼兒日常生活、典型行為、作品等進行觀察記錄,參照《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等官方權威常模,運用學習故事、案例解讀等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
3.課程優化實施
主要針對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課程資源的挖掘度、課程內容的適切度、課程組織的適宜性、課程評價的發展性方面進行考評。
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悅動云娃”課程的建設需要包括幼兒、教師、家長及其他人員在內的共同參與。我園在課程建設之路上建立傾聽文化,既傾聽幼兒的觀點,也傾聽教師、家長的聲音,了解教師、家長落實課程游戲化的困難所在,并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