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丹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新加花園幼兒園,江蘇蘇州 215000)
自江蘇省推行課程游戲化以來,學前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課程游戲化進程中,如何聚焦幼兒的發展,“看見”幼兒的發展,做真正促進幼兒發展的“觀察”,是學前教育者們共同的目標[1]。虞永平教授提出:“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進,首先需要觀念的轉變,更核心的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落實和兒童的發展。”[2]隨著項目的全面開展和實施,幼兒園教師的觀察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夠科學”的現象。放慢腳步、轉變觀念成為我們走進并理解課程游戲化內涵的第一步[3]。
長期以來,教師習慣于將一日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強調活動跟著“計劃”走,每個環節都按預定的計劃來實施,包括提問環節設計、活動結果預設等。但教師在這樣看似忙碌的一日活動中,往往會更多關注活動效果、教育行為、偏重目標達成;更多地面向全體幼兒,缺少對幼兒個體發展的思考。對于幼兒個體的發展,教師往往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很多教師對幼兒行為的觀察停留在“看到”層面。教師缺少時間和經驗去“看見”幼兒并分析看到的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從而造成對幼兒行為的觀察僅停留在“看到”層面。正是出于教師觀察的現狀和困惑提出的需要,我們找到了以“白描”觀察記錄為切入口,進而轉變教師教學觀念的方法。
準備寫“白描”前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單從文件上可查的是江蘇省課程游戲化建設中的支架一提出“觀察1名兒童,每天觀察3次,每次3分鐘,自己用隨筆(最好是白描)方式記錄,同事之間以即興談話或沙龍方式高頻度討論自己觀察到的兒童行為(也可以正式討論),堅持做1~2個月”,僅僅70余字。“白描”觀察記錄成為我園實踐課程游戲化支架之一的主要抓手—— 一場觀察記錄的革新之旅。
結合課程游戲化建設中提到的關鍵句“每天觀察1名幼兒,每天觀察3次,每次3分鐘”,筆者以“白描”為抓手,設計了只有寥寥幾個字節的表格,包含觀察記錄表格名稱(幼兒觀察白描記錄)、觀察記錄抬頭(觀察日期、觀察環節、觀察地點、觀察對象、觀察者)、觀察記錄正文、觀察記錄分析等四部分內容。到底何為白描?怎么觀察、怎么記錄、怎么分析?除了支架一中70余字,大家沒有過多的理論依據。這讓“白描”觀察記錄的開場困難重重——“白描”成為教師觀念轉變的巨大挑戰。
1.觀念轉變一:“不需要華麗”
每位教師每天觀察一名幼兒,1個月后我們產生了第一批“白描”觀察記錄,下面分享觀察記錄中的兩個片段。
【片段一】(小班):(日期2019.09.23,觀察時間8:50)課間休息后,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今天的活動——“大腳小腳走校園”。小朋友把任務卡掛在脖子上,認真傾聽其他幼兒的介紹。某某坐在椅子上,雙手捏著胸前的任務卡,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講話的幼兒,樣子十分自信。教師請到某某上來介紹,他面帶微笑地走上來,說道:“我去了園長媽媽的辦公室。”但他說話的速度很慢,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
【片段二】(大班):(日期2019.9.27,觀察時間8:42)今天有外出參觀絲綢博物館的活動,在外出前我們進行了談話活動。在共同討論外出參觀應該注意什么時,你十分認真嚴肅地舉起手來:“要在隊伍里,不能亂跑。”你鼓起勇氣,一下子將建議說了出來,沒有一絲停頓。同伴的眼睛注視著你,你終于能流暢講完話,沒有任何結巴。在獲得肯定后,你面帶微笑,滿足地坐了下來。接下來,請到其他同伴回答問題的時候,你也目不轉睛地看著同伴,不住地點頭。
可以看到,片段中黑色加粗部分的字詞,如“認真傾聽”“自信”“認真嚴肅”“鼓起勇氣”等帶有教師的個人主觀情感。但在“白描”觀察記錄中,教師需要更加客觀地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記錄、描述,力求語言樸實,具有一定的畫面感。
在真正的觀察記錄中,我們要“學習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和積極的贊美者”。“白描”觀察記錄的撰寫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課程游戲化項目的精髓之一,需要教師以旁觀者的角度進行客觀描述,不需要華麗的潤色,只要從中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和能力、真實反映其發展現狀,不需要發現問題,也不需要提供幫助,當大家不再“拼文采”的時候,語言將變得更加真實、樸實,真正將教師的關注點放在幼兒的行為表現、情緒變化方面。
2.觀念轉變二:“今天,你看見了嗎?”
“看到”不是“看見”,“看見”并不簡單。“看到”即教師對幼兒外在行為的描述,如看到某位幼兒在操作某份區域材料,看到某位幼兒在跳繩等,它的特點是行為孤立、表層;而“看見”是細致觀察,根據心理學理論對外在行為的判斷,它的特點是相互或有關聯、深層的。平心而論,每天寫一篇“白描”記錄有時會讓教師有負擔、有壓力。一天忙碌下來連個描述觀察的對象都沒有。這聽起來很可笑,卻是現實存在的情況。每當這時候,教師就要提醒自己:不要本末倒置,否則怎么能看見幼兒的發展?只有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日積月累,不斷發現、認識幼兒,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
3.觀念轉變三:“用心觀察幼兒,這不是回憶錄”
傳統的觀察記錄通常是教師利用休息時間,通過回憶籠統地對幼兒行為進行描述和簡單分析,有時候隔的時間長,有些細節已經記不清,寫起來可能就是“劇本”式記錄,流于形式,無法體現對幼兒的個性化觀察。“白描”觀察記錄是“逼著”教師有意識地對某個幼兒行為定時、定點觀察,是策略、是抓手,可真實記錄幼兒的行為。
在撰寫“白描”觀察記錄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除文字外,還可以用很多其他方式進行記錄。例如,借用拍攝視頻的方式來記錄,方便教師反復查看,也有助于教師在多次觀察中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除視頻之外,有的教師還用照片、手繪圖等“直播”的方式進行記錄,在后期評價時一目了然,以便更好地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這段時間的磨合,教師基本上能夠從“看到”到“看見”了,也能慢慢分析出幼兒某些行為的原因了。
4.觀念轉變四:“突破你的固有思維”
“白描”觀察記錄突破了原來的游戲記錄只記錄游戲的“緊箍咒”。首先,班級幼兒都要寫。“白描”觀察記錄的撰寫是對班級所有幼兒的觀察,讓教師在一段時間內有意識地把班級每位幼兒的行為記錄下來,發現更多幼兒們的“哇”時刻。在撰寫的過程中,班級兩位教師能時時互動、討論,這樣的研討氛圍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幼兒的優缺點。其次,一日環節都能寫。教師可以從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去關注幼兒,可記錄幼兒進入幼兒園后的任何環節,將晨間鍛煉、盥洗、戶外運動等以前直接忽略的環節都納入進來,而非僅僅關注集體教學活動。
教師的視線落在幼兒身上,能夠加深對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的認識,同時,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時,自然回到兒童心理學、《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的研究上,讓專業成為教師日常活動中時時拿起并閱讀的“圣言”。此外,每日的撰寫也在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準。
5.觀念轉變五:“在自由活動中觀察”
教師應盡量不在高控的活動中觀察幼兒,不然難以發現幼兒的自主行為、真實想法等,可以在戶外自由活動中觀察幼兒,并在短時間內通過幼兒的語言、動作、表情抓住對幼兒學習與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的關鍵事件[4]。在記錄時,根據課程游戲化的引領方向,我們可以將活動內容分為四部分:生活活動、學習活動、戶外活動、游戲活動。我園教師通過這四月有余的“白描”觀察記錄,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每天會安排合理的時間去觀察、去記錄,與同班教師聊起當天的觀察、細節上的發現。
目前,我園將“白描”觀察記錄替代傳統的教育筆記和個案,既杜絕了以前“千篇一律”的觀察記錄,也讓教師真正停下來,駐足去“看見”幼兒,毫無雜念地享受那3分鐘對幼兒的觀察和解讀。本學期的初步嘗試也傾聽了來自教師的心聲:每個幼兒解決矛盾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喜歡用石頭剪刀布,有的喜歡用點兵點將;每個幼兒面對挑戰時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會嘗試,有的會放棄,有的會猶豫;每個幼兒在團隊中的角色也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是主導者,有的是追隨者,有的是旁觀者;每個幼兒的思維方式也不同,有的是傾聽型,有的是運動型,有的是思考型。這些,教師只有真正看見了,才能真正了解幼兒,才能給予幼兒最科學、最有效的指導。
以上就是我園實施課程游戲化建設——“白描”記錄實踐的一些做法:“實踐——分享——研討——再實踐——再研討”。當然,我們對幼兒的觀察記錄“白描撰寫”也在不斷摸索中。相信在不斷實踐中,我們能牽著幼兒稚嫩的小手,用贊賞的眼光關注他們的成長,用專業的思考解讀他們的行為,從“看到”到“看見”,我們是認真的。關注教育,關注研究,關注成長,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