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年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金羊鎮松濤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小學階段是學生數感形成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的數學學習對他們今后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有著奠基性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入課堂,使學生主動從生活中找尋更多與數學有關的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無論空間還是平面中的圖形,抑或數據的統計與分析,都會對人們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數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交流表達的媒介,可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數感,對于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幫助。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這是導致他們學習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教師將生活化因素引入課堂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1]。
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把學生每天的作息時間與鐘表的時間結合起來,然后指導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如教師說“起床”,學生則要做出起床的動作,并把鐘表時間調至7:00。之后,教師讓學生觀察起床時間鐘表上的分針、時針、秒針分別處在什么位置,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使他們很快認識時間。
通過數學學習,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得到發展,而抽象思維的發展是要在頭腦中建模完成的。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過程能夠簡化建模環節,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對于學生來說,這也是發展其智力的關鍵環節。
例如,教學“圓柱體積”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課堂,先用量筒量取水并倒入圓柱體中,然后記錄下圓柱體液面的高度和用量筒量取水的體積,接下來,教師讓學生算出圓柱體的底面積,并探討底面積、高、圓柱體內水的體積三者之間的關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計算能力、理解能力都是教師需要重點培養的,而這些能力非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果學生沒有掌握這些能力,在以后數學學習中會面臨很多的困難。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常見事物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盡快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進而促進他們多項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助鐘表來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角。鐘表的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就形成了角度不同的角。
要想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參與度,教師就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暢所欲言,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斷提高思維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和意義,才能理解數感建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適度的引導,使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參與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久而久之,學生的數感就會逐漸形成。
例如,教學“圓錐面積”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等底同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讓他們通過實驗來推導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中,學生獲得了更多的直接經驗,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數感的建立也更加直觀化。
教材是傳播知識的媒介,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重難點的確定都是以教材為基礎的,因此,數學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這樣才能對教材內容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有時候,教師在研讀教材時閃現的靈感,就是培養學生數感的素材。為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反復研讀教材,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心得體會,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將這些心得體會與學生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數學教學的可操作性,進而實現培養和提高學生數感的目標。
數學學習離不開邏輯推理,而小學生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因此學習抽象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時有一定困難,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將抽象的問題具象化,將邏輯性強的問題直觀化,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2]。創設教學情境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是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與發展規律,在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前提下,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學“圖形的變換”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旋轉門和雨刷器,通過多媒體大屏幕展示處理,使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如果使旋轉門快速旋轉,可以形成一個與旋轉門等高的圓柱體,雨刷器的快速運動能夠形成一個扇形,這樣學生對圖形的變換會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加深他們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結合生活實際來解決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也能幫助他們建立數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合作交流環節來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生能夠在聽取他人意見的基礎上改正自己思維中存在的誤區。
例如,在教學“統計”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對組內成員的家庭用水情況進行統計并制成統計圖,然后讓他們結合統計圖分析能得出的信息,最后讓小組人員將統計圖中可以反映出哪些信息羅列出來。這樣的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對學生數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幫助。
生活是人們獲取知識的源泉,數學教學過程之所以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原因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活動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通過眼睛的觀察來發現生活中的數學,這樣,學生對某些數學知識的認知就會變得立體化、直觀化,而且他們也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感[3]。
例如,在教學“重量單位”時,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品來讓學生體驗1克和1千克的差距,還可以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用品讓學生體會哪些物品用克和千克做單位。再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跑和走來體驗50米和300米的差距。結合生活體驗開展數學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將生活中的事物與數學學習聯系起來,能使他們在觀察的過程中逐步提高數感。
學校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因此教師必須明確自身的職責,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和提升他們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也可以讓學生到黑板上演示計算過程,并且給予他們鼓勵性的評價,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新,采用簡便算法進行計算。以32+25-12為例,學生可以采用簡便算法來計算,即先計算32-12,然后計算20+25,這樣學生很快就能計算出答案。
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推理與邏輯能力,教師在聽評課的過程中要關注課堂教學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師對學生的考查也不僅僅通過考試,而是關注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創新教學方法,進而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好的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作用。此外,教學方法的創新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為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體現教學的思想性。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教師應借助恰當的提問來發現和改正學生的錯誤,彌補學生的不足,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同時,教師要借助多元化的評價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使學生更加喜歡數學這門課程,并在積極學習中不斷提高數感[4]。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但是,教學情境的運用應當合理、恰當。數學課堂上,過多的情境應用會讓學生走馬觀花式地學習知識,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力求讓情境教學影響學生一節課的學習,而不是隨時更改情境讓學生不斷去適應。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超市購物的情境應用到整節課的教學中,但是一會兒創設一個買蘋果的情境,一會兒創設一個買鉛筆的情境,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混亂,而且學生會一直處于在各種教學情境中解答問題的狀態,而忽略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總而言之,在培養小學生數感時,教師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認知能力等為基礎,有效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這樣他們的數感才能快速高效地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