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澤天
(新鄉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我國擁有悠久的蒙學教育傳統,在此傳統下形成的蒙學識字教材也很發達。影響深遠的“三”、“百”、“千”內容包羅萬象,語言精簡、通俗易懂。在音節上,韻語格律瑯瑯上口,便于兒童記誦。在思想上,以德育為核心,注重教化的正統性。既融有以內圣外王、積極入世為特征的儒家人文精神,也融有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道家理念。傳統蒙學識字教材的這些特征,啟示在當前小學課改中,教材編寫既要重視典范的書面語,又要符合兒童學習心理規律,并融入時代觀念和人本思想。
蒙學識字教材能夠深入人心、長久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考慮到了蒙童的心理特點與接受能力,選取了貼近生活、現實針對性強的內容,并在其安排上層層推進不斷深入。最先讓蒙童接觸的是最基本和淺顯的綜合性識字教材,如《百家姓》、各類“雜字”等,其內容極為切合日用之需,學了就能用、就有用,提高了蒙童學習的積極性。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才讓蒙童進一步學習較為豐富和博雜的名物常識類教材,但仍堅持貼近生活,所介紹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及其品性,蒙童易于接受和聯想,保證了蒙童學習的持續性。
首先,采用時下典范的書面語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三》文、《千》文用精粹的韻語來負載道德倫理、人生哲學的內容,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守真志滿,逐物意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語言精煉警醒,使人過目難忘,易于銘刻在心,甚而成為終生的人生格言。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曾記:“從舅唐仲俊,年八十五六,極康寧。自言少時因讀《千字文》有所悟,謂‘心動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嘗動心,故老而不衰。”少時所學成了受用終生的養生,語言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視。
《三》文、《千》文是用典雅、凝煉的書面語寫的,宜于培養兒童書面語言的語感,提高書面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度。為順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時代潮流,傳承中華文明,提高中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少小學已經在嘗試加大兒童的古詩背誦量,甚至有直接使用“三、百、千”教育兒童的實驗。讓孩子多接觸古代的文化精髓固是好事,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這些語言畢竟離孩子的實際生活和日常用語太遠,孩子們搖頭晃腦地背完古文、古詩之后會馬上沉浸在電腦游戲和卡通片的天地里,那些古人古語已被他們扔到腦后去了。
所以,學古并不等于形式上的搬古、仿古,分析、總結和汲取古人的經驗才是真正的古為今用。當今識字教材的編寫應學習古代教材多用精粹的書面語的長處,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對書面語的敏感,積累對書面語的語感,為日后的進一步閱讀寫作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另一方面,選擇書面語不能全在故紙堆里淘金,所用語言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讓孩子能真正地學有所用。
其次,前文已經指出,《三》文與《千》文都用的是屬于其時代的書面語,內容穩中有變。如《千字文》、《三字經》,雖然連續使用數朝數代,時間長達百年之久,但內容卻又不斷修訂、增補和更新。《三字經》經多次增補,還新編多種《三字經》等。正是由于不斷修訂、增補和更新,才保持了傳統蒙學識字教材的穩定地位;也正因為保持了蒙學教材的穩定地位,才提高了人們對更新后的蒙學教材的信任感。蒙學教材編寫和使用方面的這些經驗,值得重視。故而,編纂教材應兼顧書面化和時代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兒童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推動課改的全面開展。
蒙學識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好文字基礎,形成良好習慣。童蒙的心智處于成長階段,極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良好習慣教育必須先入為主,使他們從小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為今后的成長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
2.1 采用先入為主原則的好處。先入為主可以有效地預防各種異端思想的侵入,自覺抵制周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而且,由于學生可塑性強,“使之則為,使止則止”,使“先入為主”成為習慣,逐漸實現道德養成。
2.2 如何實現“先入為主”呢?首先是熟讀成誦,在學生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侵染之前,首先讓他們熟悉相關的道德規范,并將這些規范銘記于心,率先在思想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成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是“涵泳”“,涵泳”就是通過反復的誦讀品味作品的語言內涵和思想意義。“三、百、千”的韻語形式非常有利于這一目的的實現,讀來朗朗上口,易于記誦,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古代蒙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要求學生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潛移默化,熏漬陶染。
其次是從生活細微處培養學生的道德習慣。從日用起居、交友接物方面,讓他們感受到道德規范的存在,并接受這種習慣。最重要的是,父母長者必須做好模范,“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將學習活動、求知欲望作為自己的需要,他們就會產生熱愛學習、追求真理的情感。而體驗式教學正是以學生自己參加、自己設計為核心的教學觀。其相應的方式方法有:
3.1 在教學中創設故事情境。教師將學生所熟知的教材內容作一改編,使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通過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安排學生聽廣播劇、聽錄音、看網上下載的視頻及相關的光盤和多媒體動畫課件,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通過故事架橋,活躍課堂氣氛,拓寬視野,開啟大腦的思維。
3.2 編演情景劇。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及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編演情景劇,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來加深對社會的觀察、對周圍生活的了解與認識。另一方面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3 創設實踐活動。實踐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通過組織學生參觀、開展主題班會、知識競賽、文藝演出等各種形式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開設興趣班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的有效方式,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繪畫班、聲樂班、美術班、舞蹈班、體育班、詩歌朗誦班等,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素質,開設簡單的小制作,小發明等興趣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求知欲,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帶著興趣,自主選擇,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文化的魅力,提高鑒賞美、實踐美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總之,在教學中,教材的建設、具體實施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設計好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材并精心實施,才有可能培養出符合國家和時代要求的優秀學生。
4.1 美育與德育之間的區別。美育和德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德育是一種規范教育,強調的是關于人在意志品質與道德修養方面的規范,側重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理性方面的培養,使受教育者以理性的精神力量對個體作出符合邏輯的判斷,并決定付諸行動與否。德育對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維護作用,對國家的發展產生了促進作用。美育是一種解放教育,注重發展個性。強調的是一種重視感性的教育,在審美實踐活動中,使受教育者的感性生命領域得到表現和升華,同時在作為人的感性生命力得以自然舒展之時還可以自由地張揚個體的個性,使個體的審美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和陶冶。
4.2 美育與德育之間的聯系。首先,德育通過說教、灌輸實施,給美育以豐富充實的內容,保證美育的正確方向;美育通過誘發、引導實施,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過美并利用美進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一方面美育本身包含著榮辱感、羞恥心等德育因素,但并不等于德育。審美作為一種高級的情感,本身雖包含著必不可少的倫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別是對社會美的評判,往往同善惡的道德感緊密相聯,但畢竟是以德育為其思想理論基礎。
另一方面,美育的強烈的感染性是一般的理論教育所不具備的,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動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不帶有一般理論教育的強制性,能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容易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其次,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審美狀態是道德狀態的形成和發展基礎。因為道德實踐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礎上的,一個連最基本的美丑都不分的人,是不會有高尚的道德觀念的。
第三,美育和德育在培養個體的人的感性與理性協調、平衡發展具有協同作用。感性與理性協調和平衡的人才是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情感過分壓抑或不能得到正常滿足、發展,極有可能導致心理變態、精神異常和人格扭曲。負面情緒或畸形欲望惡性泛濫,正常理性喪失,終將走向道德價格的嚴重殘缺。最后,美育追求的最終功利性目的是最高的善。“真實的善是每個人的心靈所追求的,是每一個作為他一切行為的目的。”①在這一點上,美育與德育的要求體現了高度的一致性。美的最終目的是體現為善,善代表了人類普遍的,符合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利益要求。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類徹底解放”,每個個體都能依照其個性得到最大的發展,正體現了對善的追求。德育對人的思想品質,道德意識的培養,也無一不是指向“善”這一目的。因此,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美和道德是親姐妹。”②
注:
①(宋)朱熹.童蒙須知[A].尤溪縣文史資料委員會.尤溪文史資料第9輯[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②周谷城:《傳統蒙學叢書序》[A].蕭良有、楊臣諍:《龍文鞭影》[Z].長沙:岳麓書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