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露萍
(浙江省象山縣第三中學 浙江 象山 315700)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由一定的社會存在決定,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同時對我國的政治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接受的政治教育越全面,學生的政治思想就越完善,對該國家的了解就越深刻。因此,進行正確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學,對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的形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年人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流砥柱。在十九大中指出,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對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國家建設培育高質量人才的作用無可替代。結合家國大事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政治教育,幫助學生客觀辯證的看待分析社會現象,提升學生政治素養,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
2.1 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學生是高中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過度重視知識、分數,為了考試而學習,這導致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重知識灌輸,學生習慣背誦掌握;學生在學習時過于被動,缺乏自主探究的動力,不能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式;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不強,互動較少或者不順暢,最終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致使教學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傳統教學模式缺乏新意。創新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融入課堂教學,配合展開知識探究,做課堂的主人。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度強調知識的識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失去對政治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政治就只變成了一門高考學科而不是學生接受政治教育的方式。
2.3 教學評價模式過于傳統。在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里,分數就是重點,以成績定高下,高分即代表高素質,反之即代表低素質。這種方式使老師和學生都把分數作為教育和學習的主要目的,老師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學生忽略培養自身綜合素質,導致學生變得高分低能。
2.4 課堂師生互動過于被動。高中政治的學習需要熱情,足夠的學習熱情才能使學生主動地了解國家大事,主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時政分析。學生對學習政治缺乏熱情就會使學習過程變得死板,學習方式變得單一。因此,老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技巧和教學方式加以改變,激發和保持學生對于政治學習的激情和熱情。
3.1 以學生為中心,深度教學。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各項教學措施的開展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其他綜合品質。科學合理的設置教學環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調動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實踐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幫助學生在高中政治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3.2 創新教學模式,引導互動。好的課堂能夠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極大提高。課堂活動不僅僅要教授知識,同時可以通過嘗試議題式教學,創設情境、設置問題、設計活動,增加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鼓勵學生之間交流看法和思想,加深彼此合作,提升公共參與的素質與能力。
3.3 完善教學評價,合理全面。教學評價不能單單看成績,還要結合學生的其他表現和素養,高中政治課程要教授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能力和思想。評價不僅包括具體學科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還表現為相關學科核心素養的貫徹與落實,也要注意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與生成。老師要對于學生的日常表現做出觀察,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幫助學生,做好人生的導師和價值的導向。
3.4 注重學用結合,提升效度。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高中思想學科的教學不能止步于課堂,教師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政治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意識,認識到政治不是空洞的理論知識,而是有生命力的呈現,是關系到家國未來的原動力所在。在實踐中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學會學,愿意學,能夠學,也是提升課堂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政治不僅僅是一門高考學科,也是學生接觸國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老師的授課不能夠僅僅是一個政治教育的工具,也要變成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素質的鑰匙。通過老師的幫助,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增強,綜合素養的提高。政治教育要跟隨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變化,教師要集思廣益,使政治教育變得高效、有趣,為國家進行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源源不斷的輸送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