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玉蘭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白山民族小學 廣西 馬山 530699)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教學具有自主性。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山區農村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這是我們一線教師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一起探討和分享我的教學經驗。
新課標強調自主學習,“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掌握語文規律”。我們老師就要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首先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當然要盡最大限度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我每節課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特別是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的品味等手段來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世界觀。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至少要保證有一半的時間是學生自己讀的,寫作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寫作更是天經地義的。
課堂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氣氛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主動參與。科學實驗證實;從極端恐懼或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體內,不到2分鐘就會導致它們死亡,不愉快的情緒會促使大腦分泌一種思多芬的物質,抑制人的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平等自主、尊重個性的學習氛圍。備課時立足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做到熟悉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熟悉教材,熟悉學生,克服“以教代學,照本宣科”的傾向。教學過程要實現“三個溝通”——全員互動,人際溝通;教學整合,文化溝通;師生調適,心靈溝通;克服“居高臨下,自以為是,賣弄學問”的傾向,善于營造情景、利用情景、促變情景,建立豐富多彩的課堂情景機制。樹立“雙主體”觀念,提倡平等互動交流,著眼“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建立課堂平等交往的對話機制。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講課過程中可走到學生中間,一邊講,一邊與他們進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適時地賞識、肯定或使用表示夸獎和欽佩的手勢,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這樣做能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的一句鼓勵的話語或一個贊賞的微笑就是一束燦爛的陽光,足以照亮孩子整個人生。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幫助學生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現在有很多教師還是經常采取傳統的老師先設計好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這種方法。如果長期都是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之展開討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一種惰性和依賴性,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就得不到培養。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但不要要急于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被剝奪了。老師所設計的問題的提出要等到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體會之后才提出來,而且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知提出問題。
但是,何處尋疑?怎樣質疑?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剛開始時,肯定是有困難的。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適時點撥誘導,教給方法,從扶到放,使學生學會發現,學會質疑,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我們根據語文學習的特點,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首先,抓住課題質疑。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課文的標題。看標題是什么結構,中心詞是什么,這樣的標題適合寫成什么樣的文體,重點應該寫什么,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果自己都能回答自己的“為什么”,就說明學生已經懂得了命題的意義,如果不能回答,這就是疑問,就需要探究。
其次,就文章的整體把握質疑。要求學生學會問本文是誰寫的,寫了些什么,他為什么要寫這些,是怎樣寫的,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這些剛開始時是比較難,如果都能夠回答,閱讀能力就不錯了;不能回答,就可以通過合作探究討論解決,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能夠得到培養。
第三,抓住文章的關鍵詞語、句子質疑。告訴學生文章那些地方的詞語和句子是關鍵詞句。比如描寫事物的定語和動作的狀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每一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尤其是記敘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說明文中總結概括的句子,議論文過渡的段落等,看它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多問幾個為什么。
總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為學生創設敢想、善思、能問的良好學習空間,設計適應學生發展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