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慧
(海南省東方市第一小學 海南 東方 572600)
教師開展教學的目的是教書育人,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語文是一門具有思想性的學科,而小學語文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階段,充分挖掘語文素材中的思想性因素,在教學活動當中滲透德育教育,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當中要深入探究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為多體裁形式,表達德育思維也有多種方式。其中教材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體裁即小說和記敘文。一般這種體裁課文都是講述故事或事件,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形象階段,十分喜愛這種畫面感強烈的課文,而且小學語文教材中講解的故事也十分富有正面鼓舞作用,大部分學生可以直接理解課文作者表達的含義且挖掘出更多的德育因素。除了上述課文體裁,很多學生還喜歡散文,因為散文的主要形式為抒情,作者借助文字表達內心波動的情感,小學生的理解水平還較為薄弱,也缺乏豐富的閱讀經驗,此時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講解常見的語境和句式,同時結合課文寫作背景和作者經歷進行針對性講解課文德育思維和思想感悟,為學生傳授分析散文能力,在此過程中不僅對課文蘊含的語言之美進行賞析,還需要幫助學生掌握課文中表達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后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并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低年級學生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富有模仿性,所以課外活動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高年級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已走向成熟,獨立判斷能力增強。教師要根據這些特點來組織語文課外活動,例如舉辦朗誦會、演講會、辯論會、故事會以及建立興趣小組、文學社團等,這些聽、說、讀、寫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很受學生歡迎。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課外活動中。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多媒體信息技術相對于以往也得到較大發展,已逐漸成為數據通信、網絡技術、教育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多個領域探究的全新熱點。尤其多媒體應用到教育中能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興趣。如果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能極大地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體驗。例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和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圖頻、動畫等,促使學生直觀清晰了解所學知識,打破傳統語文教材和教學模式對語文教學產生的限制影響,充實語文課程。此外,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詳細介紹所學課文背景知識,使學生足不出戶就能清晰觀看優質學習資源和精彩案例,便于后續掌握學習。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而且教師的言行在學生心中占有極重的分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就要做學生的榜樣和表率,無論是日常與學生的交流溝通還是課上教學都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處處以身作則。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融洽和諧的互動學習環境,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待每一位學生都要一視同仁。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能急于訓斥,而是采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解決問題。這樣,當學生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也會向老師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在教學當中教師要提高對鼓勵性話語的使用頻率,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關愛,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的同時,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總之,我們通過語文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把學生潛在的感情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來、發揮出來,把德育滲透在聽說讀寫的各個環節,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之和諧統一,讓學生在接受語文文字訓練的同時,體會作品的內在蘊含,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達到傳文授道的目的。并在學習生字詞、閱讀文章、習作練習中滲透德育,同時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