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軍
(安徽省宣城中學,安徽宣城 242000)
英語本質上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工具。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國與英語國家的交流日益增多,英語教學的地位逐漸顯現。在這一前提下,當前英語教育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也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文化意識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也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識、態度和行為取向[1]。長期以來,人們對文化意識內涵的理解普遍局限于中外文化異同的分析上,往往忽略文化知識內涵中的價值取向問題,以及如何基于文化知識、文化比較和批判性思維以幫助學生汲取文化精華,涵養內在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構建文化意識等。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使其成長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受應試教育影響,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所關注的都是分數和成績。在這一背景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語言能力培養被擺到首位,其他方面往往受到削弱或忽視。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教師由于缺乏文化教學意識,仍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教師課堂說教多,學生獲得少,或者說幫助學生內化的少。教師重視對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的講解,輕視對課文內容的延伸拓展,使學生所學始終停留在外部知識層面,并未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態度和修養,也就無法影響學生的行為,從而導致知行不一[2]。對于大部分教師而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師,缺乏國外生活的經歷,很少有直接接觸國外文化的機會,也難以在課堂教學中融會貫通中外優秀文化。同時,由于工作壓力大,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用來自我充電和自我提高的時間較少,缺乏文化知識方面的儲備,對閱讀課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識,往往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很少主動地挖掘課文內在的文化知識。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對自身文化及其價值的認可和肯定,對自身的文化生命要有堅定的信心,并積極踐行。在建黨九十五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理論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強調,只有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促進文化的繁榮,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力量,以幫助學生樹立起文化自信。
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不斷革新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從培養學生的長遠角度考慮,真正地將文化意識培養落到教學實處。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7 Unit2Project Magic Needles:Chinese Acupuncture一文主要介紹了傳統中醫療法——針灸。以下為筆者的教學實錄。在Pre-Reading教學環節,教師借助針灸實物結合多媒體影音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接觸或了解針灸,引入話題;在Reading 教學環節,教師通過泛讀和精讀,設置asking-and-answering questions,讓學生了解針灸的起源、發展、原理和影響,完成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在Post-Reading 環節,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樹立文化自信。針灸療法是我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中醫針灸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筆者為學生準備了一些課外閱讀材料,作為課文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文章Nobel Win Honors Scientist 介紹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和青蒿素的發現。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健康和醫藥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此為切入點,教育學生不能迷信國外制造,堅定學生對傳統中醫中藥的文化自信,而這種自信源于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同時,教師不能局限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方面的熏陶,更要結合當代中國在世界上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輝煌中國》這部紀錄片充分地展示了近年來中國人民在眾多基礎領域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由內而外輻射出中國正能量,發出強有力的中國聲音。作為對教材的補充,教師可以選取相關片段在課堂教學中播放,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在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2 Unit3Reading The Curse of the Mummy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引入Howard Carter 這個文章的核心人物,從而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同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中國外交家、地理學家,如鄭和、徐霞客等人的資料,讓學生與本節課中的主要人物Howard Carter 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內涵。文化的差異是有深刻根源的,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探討家庭、社會等主客觀原因對冒險家Carter 成長的影響,從而對文化這一抽象概念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從中獲得對中外文化敏銳的感知度。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把理論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文化意識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也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識、態度和行為取向。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只有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促進文化繁榮,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可見,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所以在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做好外國優秀文化的滲透,更重要的是要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力量,幫助學生樹立起文化自信,成為建設新中國的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