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勤奎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深溝教委 甘肅 靜寧 743400)
課堂表演其實就是一種教學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下我們的表演者利用表情、動作還有神態將文中的內容進行二次的創作。對于小學生來說因為他們的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而表演的這種模式符合了他們的認知特點,能夠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讓我們的文章變得更有熱情味,它既能夠培養學生對于語文課堂的興趣,同時又能夠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表現力。為此我們在語文課堂中可以積極合理的使用課堂表演這種教學模式。
對于一般性質的表演活動而言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能夠通過表演讓觀眾進行感受,獲得欣賞。但是課堂表演有所不同,課堂表演不是為了觀眾而表演,而是為了讓表演者也就是我們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課文的內容。讓我們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獲得一定的提升,讓他們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所以在課堂表演中我們要鼓勵師生一起進行設計一起完成評價,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另外課堂表演的過程其實是對于課文的一種推敲和體會。利用課堂表演的這個特點和優勢我們可以將他們作為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深讀的方式,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比如我們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將相和》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進行表演。然后在學生表演完之后進行一定的評價,通過評價再次梳理課文,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但是值得我們教師注意的是我們的課堂表演具有著動態生成的特點,教師不要做過多的預設加工,這樣反而會給學生帶來壓力,教師也不要過分的看重表演的效果。
課堂表演其實就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一個過程,它并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面的舞臺表演。所以我們更加側重的是學生通過表演后對于課文語言的感知和理解還有一些真實的情感體驗。為此課堂表演是靈活的也是簡約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僅僅表演一句話,也可以讓學生表演一個片段當然也可以是一篇課文。而且課堂表演注重反復性,可以讓學生多演多評多修改,在反復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在課堂表演中我們一切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理解和感知力服務的,通過這些能力的提升進而讓學生的創造力得到有效的培養。為此我們可以豐富課堂表演的形式。
首先我們可以采取單項表演的形式,這種表演中不需要多個角色,也沒有太多的情節,主要是在教學中課文中的重點詞匯進行一些動作上的展示節課。例如我們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景陽岡》時,文章中描寫武松打虎的情節有兩個句子特別的生動,即:“武松見大蟲翻身回來……從半空劈下來。”其中有很多的動作,比如動詞:掄、劈、按等,那么這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單項表演,體會這些動詞的含義和區別,也更好的加深學生的理解。
除了單項表演還會涉及到綜合表演的形式。那么通過名字我們就能夠想到這種表演的內容是相對豐富的,會涉及到不同的角色,加入了不同的情節還會展開一些對話。那么主要是對課文中的某個片段或者是整篇課文進行表演。這對于提升學生對整篇課文的理解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我們在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表演,在表演中讓學生去體會駱駝的腳掌、駝峰在沙漠中的一些用處,又比如在學習了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后,通過綜合表演感受海力布為救百姓的獻身精神和百姓得知真情后的懊悔的心情。而通過這種綜合表演的方式我們能夠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
在課堂表演中還有一種形式就是當課文的內容較長、情節跌宕起伏時為了凸顯出每個人物的特點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表演方式。主要適合一些童話故事或者是寓言故事。例如我們在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然后通過表演比一比哪一個小組的表演更好,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了表現的機會。而且學生也具有了合作的意識。另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故事情節的續編或者是改編,通過這種方式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總之,課堂表演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學習的模式,這種模式下學生能夠更好地在表現中獲得知識,通過感知獲得語文理解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從“感”和“悟”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