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二中學校 新疆 阿勒泰 836500)
微課是以微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模式,其中包含了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有別于傳統教學方式,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微課通常主題明確,內容簡短精煉,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主要側重于某一個知識內容的講解,而且相對比較完整。微課通常以10分鐘以內的短視頻為主,容量大多在十幾兆,存儲空間小,學生可以存儲在手機等電子設備中,甚至是在線網絡空間中;微課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和學習,對于不懂的內容甚至可以反復觀看;微課中可以包含各種趣味創意,方便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微課視頻。
2.1 制作微課,轉變豐富教學內容。在傳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主要依賴老師的語言描述和肢體動作來完成課文的講解,沒有新意的教學模式很難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老師的提問和啟發喪失了互動積極性。隨著微課模式的出現,很好的彌補了傳統模式下的不足,老師借助微視頻為學生呈現出一堂聲情并茂的語文課堂,在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下,帶領學生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中,拉近了學生與文章作者的距離,為學生積極的開展深入探究奠定基礎。
比如學習《蘇州園林》這課時,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少,沒有去過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建筑設計也很難擁有深刻的認識。這時語文老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提前制作的蘇州園林的微視頻,帶領學生跟隨視頻以一個游客的角度走近蘇州園林,將蘇州園林的亭臺樓閣、軒榭門窗、花鳥魚蟲等生動、直觀、形象的呈現在學生眼前,方便學生對蘇州園林進行觀察,對蘇州園林中的景物和設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2 利用微課,感知文章意境。語文學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基礎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字優美,意境深遠的文學作品,單純憑借學生的認知和生活經驗很難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意境和情感有深刻的認識和感知,為了能夠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靜態文字下的文章意境,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語文老師可以利用微課來為呈現具體的影像視頻,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的同時去感悟文字的魅力,進而感知文章的優美意境。
比如學習《觀滄海》這首詩,寥寥數字描寫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看到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雄偉壯麗的祖國河山,同時也表達出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老師可以利用微課將滄海的壯觀景色為學生進行生動呈現,將靜態的意境轉變為動態的視聽畫面,對學生的感官帶來強烈的刺激,從而快速進入古詩描寫的慷慨豪放的意境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深刻領會古詩的意境,感知古詩中文字的魅力。
2.3 運用微課,化解知識難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但是初中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造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出現認知上的偏差,無法正確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文章中看似無用的一段話往往有著更加深刻的涵義,單純憑借學生的認知很難理解。比如學習莫迫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時,作者在文章中用大量的筆墨來描寫自然場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疑問,這段自然場景描寫是不是在文章中可有可無?究竟作者對自然場景的重點描寫能帶來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針對這一難點問題老師可以借助微視頻的手段來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作者的用意。老師找幾名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按照三一律的戲劇結構來表演這個故事,一組按照小說的敘述結構來進行演繹,老師將兩組表演分別錄制成視頻,方便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在觀看表演微視頻后對兩組表演進行比較,討論兩段表演的異同之處,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看哪一種表演的結構處理的更巧妙效果更好。學生通過對微視頻研究發現,按照小說帶有對自然描述的表演效果更好,不僅為后文做了鋪墊而且也起到了暗示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比第一組的表演片段中的內容更豐富,涵義更深遠,同時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學生通過微視頻對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既解決了難點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微課模式,不僅創新為了語文教學模式,而且豐富了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利用微視頻集中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帶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在微視頻的輔助下積極的開展自主探究,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構建出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