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月 湖南師范大學
古代軍事戰爭傳承的技術之一——武術,既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抵御強敵,中國的傳統武術伴隨著中華兒女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經過歷史和文明發展的沉淀,成為我們安魂守魄的法寶。中國武術是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的滋養下發展而來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對武術這一文化影響最大的是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儒家倫理思想及精神幾乎成為各個行業共同奉行的道德準則,武術領域也不例外。[1]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一開始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后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完善的儒家思想體系!
儒家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孔子是其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為仁、義、禮、智、信等。在思想哲學方面,中華傳統哲學和倫理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2]儒家思想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中國傳統體育也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侵染,很多體育精神于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息息相關。要對儒家體育思想進行一個全面的認識,就要找到一個具體的、包含體育和儒家思想的對象,這樣才能探索出生動真實的儒家體育思想。而中國的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深受儒家思想和儒家體育思想的熏陶。研究儒家體育思想,以武術為具體的研究對象再合適不過了。
中國傳統體育由三個方面構成:一是傳統武術,如太極拳、八段錦、螳螂拳等;二是民俗活動,如賽龍舟、火把節、潑水節等;三是民間活動,如踢毽子、跳繩、扔沙包等。以傳統武術作為研究對象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中國傳統武術起源較早,經歷過歲月的沉淀,且在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中具有代表作用。它是引領學習者去認識社會客觀規律和人與自然的教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精神導向和保障。第二,武術以其健身的功效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受到了海內外人民的推崇和喜愛,中國武術在國外被稱為中國功夫,學習中國武術,要先學習中國文化,學習中國的傳統思想。第三,武術運動是儒家思想物化的外在形式。傳統體育項目中,幾乎全都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潤,但武術運動以儒家思想核心為根基。因此,要研究儒家體育思想,就可以深入研究武術運動。
孔子的教育思想與體育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是學校體育思想的開拓者??鬃訉ⅰ岸Y、樂、書、數、射、御”作為基本教學內容來教育學生。提倡“仁義之勇”的倫理道德,堅持培養“文武兼備”的個人才能,構成了“尚武崇德、服務社會、求和諧、愛祖國”的武術精神理念。[3]“仁”是儒家核心思想,孔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儒家“仁”的思想不僅體現在武術的技藝上,還體現在武術的德行上,倘若缺乏善良、仁愛之心和武術德行的人使用武術,可能會要他人性命,但是心胸仁厚的人,往往都是點到即止,尊重生命。武術作為一種具有攻擊性的技術,特別要求練武之人必須具有仁厚慈愛之心,強調不教給沒有仁愛和道義之人。[4]
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熬又?,發乎情止乎禮”,在處事和社交時“禮”是其主要崇尚和宣揚的文化之一。中國人在社交時都講究“克己守禮”,習武之人會有自己的禮節,拜師時會有“拜師禮”“抱拳禮”“跪拜禮”等等,不同的場景下運用不同的禮節。例如抱拳禮在古代習武之人間可用于問候、武藝切磋等,在當今社會,抱拳禮也應用在傳統武術的表演及競技中。行禮方式為:右手成拳左手成掌,左手壓在右手四指之上,手臂曲圓,意為四海之內皆兄弟,謙虛團結。[5]
仁禮即仁愛、禮合,強調的是我們每個人要養成的道德標準,也是習武之人必須要恪守的道德底線。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他強調做人要忠誠、守信用,與別人交朋友,所言所行,要能說到做到。荀子亦云:“恥不信,不恥不見信?!避髯诱J為在交友上不守信、不講誠是非??蓯u的。仁、信、禮都是習武之人尊奉的終極倫理信條與道德規范。“信”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和道德行為規范,形成于傳統的武德有機體中,教給練習武術的人如何做人正是“信”的中心任務,正所謂“言行一致”,這也是練武之人一直所堅信和堅持的人生觀和價值觀。[6]練武之人在江湖行走的過程中通過武學交流與哲學探討等一系列活動產生碰撞,很好的踐行了“信”這一倫理價值,提高了自身的倫理修養及道德水平。
子曰:“剛毅木調近仁”。儒家人生哲學強調剛毅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所主張的理想人格,像天一樣剛健自強,像大地一樣厚德載物。[7]練武者有“冬練三九天,夏練三伏天”之說,要求練武者不管春夏秋冬,嚴寒酷暑都堅持練習。武術恰恰是培養青少年“剛健自強”,凝聚中華民族慷慨精氣神的重要途徑?!罢咀送Π蜗耦w松,走路一陣風”很好的形容了練武之人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武術課程也逐漸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但最重要的也是為了傳承武術中所蘊含的體育精神及民族精神,培養青少年自強不息、勇敢無畏、積極向上的精神氣概。
傳統武術發端于軍事,所謂止戈為武,武術就是用來消停戰事的。一旦雙方“動武”,事態就非常嚴重,敵對雙方要么傷和氣、要么傷身體。因此,傳統武術中很多種類都具有非常強烈的技擊性,以強化自己少受傷害。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被儒家思想融入武術當中。習武者將服務君王,報效祖國作為之間的終極目標,在習武者眼里護國是第一要務?!褒R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是高度的價值追求,正是由于這樣,中國傳統武術才形成各種不同的門派,各門各派為了發展也進行了不斷地強化,這其中就有很多傳承上千年的武林門派,比方有嵩山派、武當派等。[8]
無論是儒家體育思想還是武術運動,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而當代習武之人,無論是武術運動員還是單純的愛好者,都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武德的天然傳承者和自覺弘揚者,不僅要勤于苦練技能,同時還要通過對自我進行反思與激發,使個體修為、宏大的民族文化和武學精神實現某種神性相契合。其次,要從武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杰出代表的角度來確立武術德育的地位,透過武術德育使人們了解中華體育精神,去領悟體育精神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我們在汲取外來思想和文化的同時,要堅定本國家、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思想和文化的主體立場。把外來的思想和文化作為補充,而不能本末倒置。只有堅定文化自信,偉大的中華民族才能夠傲立在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