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茜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江埔街禾倉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1.1 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低年齡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偏小,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處于思維意識和習慣養(yǎng)成的初級階段,心智尚未成熟,常常需要興趣和好奇心來帶動參與積極性。而加強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能過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進而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小學語文課文教學活動中,為提升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做好了鋪墊。
1.2 促進學生閱讀習慣養(yǎng)成和能力發(fā)展。小學階段作為閱讀習慣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來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中去感知語言文字的魅力。而加強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能夠促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對閱讀內容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體會到文章的思想和內涵,給學生帶來思想的熏陶,有效促進小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和閱讀能力發(fā)展。
對小學低年齡段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分析后發(fā)現,學生普遍認為課外閱讀是增加了課外的學習負擔,對課外閱讀興趣不大,而且閱讀有效性差。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課外閱讀資源的內容不合理,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給學生留下了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印象;二是由于閱讀過程較為枯燥,而小學生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因此難以全神貫注的順利完成課外閱讀;其三是缺乏老師的科學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囫圇吞棗”現象比較嚴重,因此針對小學低年級課外閱讀老師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2.1 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動起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求知欲,才能確保學生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廣闊的課外閱讀資源中,而不是“囫圇吞棗”的敷衍了事,使興趣和求知欲成為學生積極主動開展課外閱讀的不竭內動力,從而在豐富的閱讀資源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內容,獲得更豐富的閱讀體驗。老師可以將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延伸至課外,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推薦適合的課外閱讀內容,進而使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課外閱讀活動中。[1]比如學習《坐井觀天》這課時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故事情境中化身井底的小青蛙來進行深入揣摩,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趣味性,然后老師以小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為突破點,為學生推薦《中國成語故事》的課外閱讀活動,使學生對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滋生出濃厚的閱讀興趣,進而推動了小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
2.2 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方法。小學生由于年齡偏小,對閱讀方法一知半解,影響了小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質量,老師可以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傳授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同時鼓勵學生將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層次揣摩,養(yǎng)成邊閱讀邊思考的好習慣,使課外閱讀過程不再枯燥,從而使學生對課外閱讀保持興趣,在課外閱讀中獲得閱讀的享受與樂趣。以《小蝌蚪找媽媽》這課為例,老師先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題目進行思考并提出問題:在生活中動物生長過程中通常變化不大,小蝌蚪找媽媽,那小蝌蚪的媽媽是不是也是大大的腦袋長長的尾巴?先對閱讀題目進行猜想,然后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有效改變了小學生課外閱讀中漫無目的、隨意性強的閱讀方式,而且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圍繞問題開展課外閱讀能夠增強課外閱讀的趣味性,使學生閱讀更深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3 在分享和評價中強化體驗。為了使小學生有效的課外閱讀活動可持續(xù)發(fā)展,老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利用交流分享活動和老師的閱讀評價來強化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和良好體驗,使學生在互動交流、評價反思中獲得精神的滿足感和繼續(xù)開展課外閱讀的強大動力,同時在分享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課外閱讀內容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課外閱讀的有效性,強化了閱讀效果。比如學習《大禹治水》這課后,學生對《中國民間故事》展開了課外閱讀,老師鼓勵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嘗試歸納、復述故事內容,并在班級故事演講比賽中進行分享,老師和同學進行評選和指導,對于故事講解的精彩,理解深刻的學生老師給予獎勵,從而強化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體驗,同時也促進了課外閱讀有效性的提高。
小學語文作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陣地,要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立足教材的同時鼓勵學生積極的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借助閱讀指導和評價,互動交流分享來促進小學生課外閱讀有效性的提升,使學生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