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慧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同慶道小學 河北 唐山 063000)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將教學活動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素材、生活場景中去學習和探究,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發(fā)展。但是在傳統(tǒng)小學作文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很多老師依然采用了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盲目的追求教學進度,而忽視了小學生在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導致學生不僅不會寫,而且排斥寫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生活化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素材來源,解決學生無物可寫的問題,而且強化了學生對生活的感知,激發(fā)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使學生走出寫作困境,在老師的指導下得到作文水平的顯著提升,取得了“在生活中學,在學中生活”的教學效果。
2.1 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語文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升華表達,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老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引導學生細心的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寫作素材,使生活成為學生寫作靈感的來源,突破無物可寫的困境。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將生活中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尤其是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事件,增加寫作素材積累,為學生進行作文做好準備。[1]比如學習《‘諾曼底’號遇難記》 這課后,老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來進行寫作練習,以身邊的人作為寫作的主體,將印象深刻的場景與人物的性格、特點聯(lián)系起來,鼓勵學生先在腦海中搜尋印象深刻的事件或場景,然后結合自己對人物的細致觀察來用場景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觀察和感受通過文字表達出來,既增強了作文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了細心觀察生活的好習慣,使學生積極的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2.2 帶領學生深入體驗生活。在小學生作文中感情不真摯、文字無感情使比較普遍的問題,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限,只有切實體驗過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真情實感,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老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感悟生活,喚醒起學生的情感意識,使學生激發(fā)起想要表達的欲望,然后將自己的對生活的熱愛和品悟落實在文字上,從而使學生的作文變得情感更飽滿,充滿真情實感,使文字變得更加具有生命力,實現(xiàn)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比如學習《四季之美》這課后,老師組織學生去戶外觀察大自然,領略不同季節(jié)中風景的變化、環(huán)境的變化,激發(fā)起學生交流的欲望,使學生在觀察、品味中對四季之美的獨特韻味擁有深刻的感知,使學生獲得了豐富情感積累,為學生寫出情感真摯的作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記錄生活的好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記錄日常生活的好習慣,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突破固化思維的壁壘,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事情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積累自己的寫作素材,記錄自己的生活感受,當學生在寫作時就可以直接從生活日記調取自己印象深刻的人、事、物,有效避免學生人云亦云、無病呻吟的問題,使學生不僅在寫作時能夠有物可寫,而且是從實際出發(fā),使寫出的作文更加有血有肉,情感充沛。對于小學生的生活日記,老師可以采用鼓勵+激勵的方式,避免簡單粗暴的強制學生寫日記會出現(xiàn)學生重量不重質的問題。老師鼓勵學生當自己有感悟、有想法、有表達欲望時通過文字進行記錄,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多體會,增加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然后落實于文字,不需要學生刻意的去編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在校際運動會上,哪場比賽最激動人心,學生有想法想感慨,又或者在上學放學路上看到了生活中的什么景色,自己想到了什么等等,看似凌亂的生活日記卻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感悟,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觀察、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將所思、所想落實于筆端,形成感情真摯的文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走出了寫作困境。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的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知生活、記錄生活,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和寫作靈感,從而使學生輕松走出無物可寫、無從下筆的寫作困境,迎來了寫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