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彩英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新橋小學 廣東 廣州 511300)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明確地指出:學生要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1]然而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許多老師只注重讀寫,很少或基本沒有注重口語交際的訓練,即便是開展也會受到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方式等因素影響,導致口語交際的教學缺乏可持續性和趣味性,不能明顯有效地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針對這一現狀,本文淺列出問題的所在和對應解決策略,使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更加順利地進行。
1.1 教者認識不到位。由于應試教育,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口語交際教學目標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復而行成為一種惡性循環。[2]另一方面,在小學階段,有許多學生是比較“獨特”的,例如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所接受的語言是本地方言,在課堂上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又或是一些孩子特別羞怯自卑,束縛著學生的口語表達。例如人教版一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口語交際“續講故事”的學習中,要求把途中的故事講完,再把自己將的故事畫一畫,看誰講得好,畫的好。在教學環節中,老師提問,學生作答,交際也僅僅只是發生在教師和幾個性格開放,敢于舉手的學生之間,常常會忽略其他學生“羞怯”“方言”的特性,雖然有的老師也會針對性的指點這些學生作答,但交際實際上也只是發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被動機械性的你問我答的模式中,沒有學生與學生同齡階段的互動,這樣的教學早已偏移了口語教學的宗旨。
1.2 口語訓練不夠系統。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口語訓練話題不少,設置的話題也參照了不同學段的語文教學目標,而且相應構建了適合的教學情景,引導著學生跟隨口語交際進行訓練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但總的來看,各個話題間有的跳度比較大,顯得話題之間的關系過于松散,沒有體現出口語交際教學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另一方面,口語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瑣事,興趣愛好或談論事物的心得體會等等,即口語交際的主題應該更向這些讓學生感到自然有趣的區域靠攏,如果只將口語交際內容桎梏在語文課本中,就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思維,更就不能給予口語交際教學良好的持續性。
1.3 教學研究指導落后。口語交際作為一項舊的語文學習內容,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即便手機等電子產品在人與人的交流過程中占了大多數,老師們仍然要以一種新的形式向學生們重新介紹這一語言的藝術。而對于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有著瓶頸,不僅以往的語文課程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上的研究指導也有漏洞,更別說經常被忽略的口語交際的教學研究指導了,而且也缺乏教育模式資源,沒有可供參考的優秀口語交際教學范例,教師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憑著自己的感覺隨波逐流地教學,沒有針對性。
1.4 教學評價單一,信息反饋不到位。閱讀、寫作作為應試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教學成果可以在試卷中有所體現,學生們是否很好地接收了知識,是否很好地學習到東西,老師們都大體可以在試卷中得到信息的反饋。而口語交際作為非考試課程的一部分,不僅因此受到冷落,不容易引起學生和教師的重視,而且也不容易反饋教學成果,只能憑借課堂表現粗略評判一下,這樣的惡性循環將使得口語交際的教學越來越困難,一方面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教學反饋制定下一步教學計劃,那么教學方向會越來越模糊,最后劍走偏鋒,不能完全達到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會大打折扣,因為口語交際本身就作為一項非考試課程,而且教師的教學內容因為惡行循環越來越生硬,學生自然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導。
2.1 口語交際要因人而異,善施春風。
(1)提倡普通話交流。隨著社會生存的需要,普通話作為溝通不同地域的橋梁,老師需要正視并重視因為方言而產生交流障礙的學生們,他們在語言形成時期,所接受的語言就是本地方言,老師們就需要對這類學生善施春風,他們的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首先就是能以普通話進行交流。同時,在老師提倡和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不能讓學生們產生普通話優越,方言低賤的認識,要讓學生們明白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普通話只是作為一種聯接不同地區的人的交流工具。最后,教師也應該以身作則,要以自己的模范性來規范學生,這種影響不僅應表現在課堂或課外與學生的交流中,還應該表現在與其他老師的交談中。
(2)克服羞怯自卑的心理。羞怯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對于口語交際的教學,教師還是需要鼓勵學生們克服這種心理,才能有利于口語的學習。首先需要讓學生們丟棄“說的沒別人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說錯話了,好丟人啊”的心理思想,反之要向學生們傳輸“把老師當朋友,把課堂當平常,能隨心隨性地說話”的暗示。面對容易羞怯的學生,教師可以耐心等待,多給學生準備的時間,或者給學生指引一下方向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思考;面對自卑的孩子,教師則應該多鼓勵,多表揚,給他們足夠的自信心,只有當學生們充滿自信的時候,也是口語表達最自然生動的時候。
(3)創新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同齡之間的交流。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教師對言語發展過程進行指導的方法之一,就在于恰當地選擇材料和創設說話的情境,以促進學生沿著言語發展的階段不斷上升。”除了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問答形式的交流,也可以開展課上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會,或者創設一系列情境供學生發揮口語能力,例如創建表演情境,表演作為廣大學生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精彩的表演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其中的口語表達使得學生更好地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言魅力,可以讓學生們挑選一部精彩的動畫片的片段,或是一個故事性強的情景劇,讓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增強對話交流。或者創建生活情境,讓口語表達更加貼近學生們的生活。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后,可以讓學生們介紹他們所生活的地方的周圍環境,讓他們互相交流哪些是環保的,哪些是有害的,不僅鍛煉了口語,也加強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2 多角度設立交際話題。在口語交際的話題選擇上,不一定要全部按照課本而行,也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身心發展規律的部分,提高學生參與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首先例如可以讓教師設置同一交際內容,鼓勵學生用不同交際語言來呈現;又譬如可以通過課本來衍生話題,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課文5后,可以讓學生們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故事,然后讓其他同學來評價,讓故事作為學生們溝通的橋梁,最后再由老師做系統的指點;再譬如利用孩子喜愛新鮮事物的個性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教師可以收集一些新聞人文或者自然奇觀,讓學生們自主交流討論,在此過程中除了口語的鍛煉,還能開拓視野,初步啟蒙學生的世界觀,可謂一舉兩得。
2.3 教師和學生們需要定期展開學習交流。首先,為針對口語學習指導落后的問題,語文教師們可以定期展開學術討論,分享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精髓,提出遇到的困難和瓶頸,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對于教學方法中精彩的部分,老師們可以以此為標桿進行學習,而對于教學中的瓶頸部分,可以集結眾老師的智慧攻克,一起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讓學生的口語訓練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要有實踐的平臺,故不同班級之間可以定期開展交流會,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公平的參與機會,為他們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和無拘無束的對話空間,在學生與陌生同齡人的交流中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交際技巧,提高學生們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素養,也能認識更多朋友,讓他們豐富地體會到擁有一個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多么有幫助的一件事,同時,能否把握好不同層次學生的參與需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然發聲、大膽說話、從容交際,也是教師需要考量的智慧和責任。
2.4 注意家庭和課堂的雙重反饋,及時制定對應學習計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學生最直接的課堂,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個性與能力的塑形劑,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需要老師注意,部分家庭有的由于忙于勞作,有的思想上認為培養孩子僅僅是老師的責任,從而淡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經常與家長聯系溝通,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勵家長主動與孩子進行交流,不僅讓孩子與家庭的關系更加緊密,體會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老師也能從父母口中了解到學生平時的交際情況。例如教師從家長口中得知某些學生之間由于語言交際的失誤而產生了矛盾,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適當地調解學生間的誤會與矛盾,與學生們一起發現問題所在,不僅讓他們吸取了口語交際中的錯誤,也修復并更好地鞏固了同學之間寶貴的情誼。總之教師需要根據課堂與家庭上的反饋,來針對性的做出下一階段的口語交際的計劃,明確學生們尚模糊的口語交際情境,對癥下藥,更好的完善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教師需要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方向,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信念,明白口語交際能力作為一個人必備的基本能力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影響是有決定性的,引起對口語交際能力的高度重視,也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探索,吸收經驗,擔起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責任。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環境下,口語交際課程不容忽視,是語文課程不可拋棄之擔任,更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