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偉
(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江蘇張家港 215600)
歷史是一門求真、求實、求是的學科,歷史中的各類觀點及錯綜復雜的事件等都需要有力的“證據”來作證。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求真、求實、求是”態度,教師應讓學生具備證據意識,用證據說話,以證據為引導來促進學生學習歷史。毋庸置疑,“證據”是法律領域內經常見到的“名詞”,它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嚴謹性,這與歷史學科的“求實”精神不謀而合。由此可見,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證據意識十分必要。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教師是歷史教學的主導者,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鑒于此,教師應樹立史證教育的意識,繼而感染與影響學生;應不斷學習新課程標準及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并以此為知識平臺和教學導向,有計劃地開展史證教育;要讓學生明白何為證據、歷史證據的重要性,以及歷史證據的真實性、可依憑性,一旦離開了歷史證據,歷史的嚴謹性便會喪失[1]。
在課堂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呈現“證據”,讓學生理解“史由證來”。教師恰到好處、不間斷地呈現歷史證據,是其史證教育意識增強的表現。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于歷史課本上所提到的歷史事件,以及各類參考書上提到的具有爭議性的歷史知識,教師只有通過呈現一定的“證據”,才能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惑,讓學生理解“史由證來”。例如,在教學“發達的古代農業”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刀耕火種”這種原始農業的耕種方式,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云南獨龍族人砍伐森林,準備火耕”的圖片與文獻《中國古史傳說》(“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這兩種資料分別再現了“刀耕火種”的耕種方式,特別是“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古史文獻中得到了更有力的印證。一張圖片、一部古史文獻,足以讓學生對歷史的原貌有更深刻的看法。毋庸贅言,看了史料之后,學生的證據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也會更好。由此可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有計劃地呈現出一些史料證據,能更好地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證據意識。
高中歷史教材的選編具有較高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教材中所呈現的內容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嚴謹、科學、史證等特征[2]。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歷史教材,充分借助教材中真實的歷史人物、時間、事件、數據等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這也是學生養成歷史證據意識的重要途徑。歷史教材在闡述某一歷史事件時,總是會羅列出一定的圖片、文字等史料,這些史料的真實性與權威性很強。但是,針對有些歷史事件、人物,教材中并沒有過多的史料呈現,因此,教師可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取,并呈現給學生。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或者相應地呈現一些更有權威性的史料,同樣是培養學生證據意識的一種有效手段[3]。關于教材中的史料呈現,教師可通過PPT 形式展示給學生,并羅列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在事件的旁邊給出教材中提到的一些“證據”。例如,在“辛亥革命”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按時間順序展示興中會成立、同盟會成立、“三民主義”提出、武昌起義等,并在旁邊給出課本中所呈現的與各個事件相關的史料。如果一些歷史事件在課本中鮮有提及,教師可通過網絡收集一些真實、具有權威性的證據來補充。表格的形式更能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理解與認識所學的內容,而且“歷史事件—史料證據”的表格模式會讓學生心中的“證據意識”得到增強。
“不可再現”是歷史知識最顯著的特征。歷史事件、人物、客觀事物等都已成為過去,因而對于歷史的研究則必須依據一些史料證據來進行[4]。對于歷史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側重點不同,所選用的歷史資料不同,其產生的觀點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高中生針對某一歷史事件,應具備根據史料發表自我觀點、見解與看法的能力,樹立一種實事求是的唯物史觀。當然,教材中所呈現的歷史觀點繁雜多元,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辨別史料,形成自我觀點。
學生所形成的觀點不應是憑空臆想的,而是要有一定事實依據的,這就需要學生篩選、辨別、判斷一些具有迷惑性的史料,從中得出具有較高價值、能證明自己觀點的史料,然后分析、研究這些史料,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適當的完善與創新,最后呈現出完整的自我觀點。例如,在“辛亥革命”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袁世凱”這一人物具有較大的爭議,有些學生認為其“竊取革命成果”,是導致革命失敗的罪魁禍首。這些學生所給出的史料也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如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復辟帝制的相關文獻。但也有學生認為,“袁世凱并非一無是處,他是不容置疑的改革家”。同樣的,他們也給出了相應的事實證據、圖片證據、文獻證據等,如袁世凱指導創建新式軍隊與培養新式軍事人才、督導辦工廠等。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尋找能證明自己觀點的史料,并進行甄別、分析與判斷。通過分析、總結多種史料,學生的證據意識有所增強,自然便能辯證、唯物地看待這一人物。
探究性學習是新時期一種能促進學生廣泛參與、發展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學生素養的有效教學法。要想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教師則應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羅列證據、解讀與分析證據、為探究提供依據,繼而循序漸進地增強歷史證據意識。在實際歷史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可依據學情及教學的主要內容,挑選一些具有探究價值與學習價值的主題任務,讓學生在探究中完成任務,進而提高學習質量。
一般而言,教師可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呈現一些史料,讓學生結合史料內容與學習任務,在小組內進行積極的探究性學習。例如,在教學“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時,教師可先用PPT 展示一些有關中央集權形成的相關文字史料(材料主要有三則),接著給出如下的探究性學習任務:“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形成的?秦始皇建立了一種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善的官制,分別有哪些制度?你認為這些制度在當時來說可行嗎?請根據史料來說明?!边@一探究性學習任務較為開放,學生可先在小組進行組內討論,然后根據史料回答相關的問題。其次,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及史料所呈現的內容,就是否“貼切”“可行”表達自己的觀點。毋庸置疑,學生根據史料進行組內討論,分析史料、學習史料、利用史料、評判史料、總結史料的過程,便是證據意識增強的過程。由此可見,教師適當組織小組合作討論可增強學生的證據意識。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迎合核心素養及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將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提上教學日程。同時,教師要在充分意識到證據意識重要性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對學生產生影響,使學生逐漸重視“證據”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用好教材,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為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