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潔軼
(甘肅省慶陽市鎮(zhèn)原縣屯字中學,甘肅慶陽 744502)
新型的課堂關系是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不僅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還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從自身出發(fā)學習文化知識,促進自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注重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zhì)。
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自身絕對的權(quán)威地位。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絕對的放手,而是有的放矢、張弛有度,在為學生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huán)境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集思廣益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優(yōu)化教學模式。
情景化的教育方式是情景教學模式的再升級,目的是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景教學通常分為三個階段:感知、理解、深化。新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將三個階段融會貫通,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1]。
感知,即聲情并茂地創(chuàng)設情景。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第一單元Teenage Life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Growing Pains 中Seaver 家五個孩子的成長片段,對比美國家庭的青少年在學習、課外活動、興趣愛好、人際交往等方面和中國家庭的青少年生活方式的不同,然后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播放的視頻片段中包含了本節(jié)課要掌握的部分知識,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理解,即身臨其境,理解內(nèi)容,體會感情。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第四單元Body language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在不發(fā)聲的情境預設下使用身體語言進行交流,如玩“猜詞游戲”,引導學生切實感受身體語言的溝通力量,切實理解“身體語言”的重要意義。
深化,即學生與所學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并引發(fā)思考。在教學必修五First Aid這篇文章時,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急救知識,使學生在學完本篇文章后能真正體會到“如果你看見有人暈倒,而你又了解一些急救措施,可能會挽救一條生命”這一句的含義。學習文化知識是課堂最表層的認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旨在教育學生能夠?qū)W到超越課堂的知識,對學生成長乃至整個人生都有非凡的意義。
自主學習高效課堂模式的要點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每堂課講課時間最多不超過10 分鐘,一般在7 分鐘左右,有的是4 分鐘,以保證學生每節(jié)課有30分鐘連續(xù)自學的時間。教師還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內(nèi)容、不同學習基礎,適當調(diào)整自學的時間。學生可以自謀自學策略,教師也可以給出“錦囊妙計”,為學生謀劃自學策略,讓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自學方略。養(yǎng)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是教學成功、課堂高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環(huán)境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意義非凡。要想認識英語文化,就要認識母語文化以及兩者間的差異。高一虹在《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中列舉了“individualism”與“comrade”兩個詞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區(qū)別[2]。以虛擬語氣為例,往往被人用來委婉地表達建議。在國內(nèi)不少英語學習者,包括教師,習慣用“You'd better”來提建議。對“You'd better”一詞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是這樣解釋的:“You use had better or'd better when you are advising, warning, or threatening someone, or expressing an opinion about what should happen.”
由此可見,“had better”的語氣并非我們想象那樣單一,其運用也并非那么隨意。西方人在交往中十分尊重各自的獨立性,不習慣給人居高臨下的建議,所以常用的結(jié)構(gòu)就是虛擬語氣,如If I were you, I'd.../ Should we..., we would.../ If you..., you would have done better.如果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日常課堂語言交流時,也能關注到這些層面上的文化差異,那么與學生的溝通將不再只停留在語言或文化知識的層面上。
科技在不斷發(fā)展,學習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以查找資料為例,過去查資料必須到圖書館翻閱書籍文獻,現(xiàn)在打開手機、電腦就能夠檢索到想要的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可以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點學習。教育工作者、家長可以和學生一起合作,根據(jù)學生個人的發(fā)展需要、技能和興趣,盡可能地定制個性化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新的實踐、工具和結(jié)構(gòu),以學生為中心,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新型的學習體驗。
當今社會,博物館、畫廊、水族館等大多免費開放,這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非常有利的。每年國內(nèi)有不少參加夏令營出國學習的機會,離開母語,了解異域文化,這對學生學習英語知識非常有幫助。在全球化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觀看英語話劇表演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書本上見到過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都可以在劇院看到。
當教師提升了教學方法,學生提高了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課堂將會煥發(fā)出新的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最佳發(fā)展。最早提出這一發(fā)展理論的是我國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需要教師對每位學生進行調(diào)查了解,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有些學生背單詞的能力強,可以很快地記住單個的英語單詞,那么他就可以通過機械性記憶學習英語;有些學生必須將單詞放在句子中記憶,才能形成記憶點;還有些學生可以通過看美劇學習英語。教師可將這些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生劃分成小組,使其在相同學習方式的小組里互相監(jiān)督、共同討論,在不同學習小組里交流方法、互幫互助。
高中英語學習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單一的以卷面成績評判,不僅打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還會影響課堂效果。盡管最終都要進行卷面考核,但形式多樣的考核機制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英語。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不是學生一個人的事,除了教師必須提升個人素養(yǎng)外,學校的有關領導也要加強配合。學校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文明建設,建立良好的學風、校風,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手段,推動教育教學的綜合改革,同時要加強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等。
無論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和課堂模式,歸根結(jié)底是要學生全面發(fā)展。要想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教師需要在自身的教學理念、教學實踐能力、教學研究方面下功夫,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