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先鋒小學,江蘇南通 226316)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新課程改革下,數學教學變得更加靈活,對高效課堂的構建意義重大。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營造多元化的教學環境,這有助于打破當前課堂教學的弊端。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進行研究。
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小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側重于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但在當前教學中,仍有部分教師沒有掌握新課程理念。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很容易令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會對他們的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小學數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其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沒有有效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單調沉悶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此外,課堂缺少有效的溝通交流,課堂氣氛不活躍,同樣不利于高校課堂的構建。
數學具有自身的理論系統,數學知識可以應用于實踐中,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點與生活相聯系,收集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事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在學習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時,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可在課堂中創建一些實際生活的情景,隨后插入問題,引導學生用推想的策略來解題。例如,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從家出發至學校的路線簡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并在課堂中提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應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激發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不斷提升自身的策略意識,激發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時,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最大限度地讓全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部分教師在課堂中只重視成績優秀的學生,而忽視了對學困生的培養,導致學困生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這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中給予學生鼓勵與表揚,使學生更好地投入數學學習。
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與抽象性,對于一些抽象性較強的知識,它需要學生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抽象思維想象能力較弱,一些抽象知識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小學生對于形象思維的表現比較敏感,對生動形象的知識學習模式比較感興趣。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各學校積極推行多媒體教學模式,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圍繞教材內容,利用視頻、音頻及圖片展開教學,讓學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課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單位“1”的含義,并簡單概括分數的意義。在多媒體視頻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分數的來源與形成,讓學生感受分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課件播放完畢后,教師可在課堂中提一些問題來讓學生自主思考,并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其針對課堂中的問題進行交流。通過信息技術播放多媒體課件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令課堂氣氛生動有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此外,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設計一些簡單的練習題,讓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使課堂學習更加高效。
數學學習實際上是知識內化的過程,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高效課堂的構建要求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這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相符。小學生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在此時期培養其自主學習習慣十分重要。當下社會快速發展,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諸多影響因素,如手機、計算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會在一定程度上令其學習注意力下降。因此,在高效課堂的創建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時刻將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簡易方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索等式的意義,進一步研究方程的含義,調動學生對未知問題的好奇心。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一些式子,如“x+50<200”“2x=200”,讓學生判斷哪個式子是等式。在引導學生求方程中的未知數時,教師應讓學生思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關系。練習題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在講完一個知識點時,可以提出一些延伸性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此外,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接受能力仍不完善,此時的課后復習鞏固十分重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將課后復習鞏固內容銜接起來,應用對比的方法,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后,課堂教學效率自然隨之提高。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能夠深入掌握各種知識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使其在腦海中形成獨特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圓規在硬紙片上畫出不同半徑大小的圓形,并用刻度尺來觀察圓的周長。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將測得的圓的周長除以圓的直徑,將得到的最后結果進行對比,使學生思考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此時將會有大部分學生想到,圓直徑三倍多一點即是圓的周長,這時教師可以講解圓周率的知識,將學生的關注點拉回到課本。這種教學模式不但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例如,在講解“折線統計圖”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畫出復式折線統計圖與單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思考二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小學生在畫統計圖的過程中能夠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并對其中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效課堂構建中,教師應應用全新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此外,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激發小學生的數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