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婷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一中 安徽 馬鞍山 238200)
對于自己國家語言文化的學習,每個學生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理解與學習進度。但不可否認,并不是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保持著一樣的進度,對于語文學習的理解,更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語感與技巧去解答課文中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意。但語文學科本就是一門包容性強,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的學科。因此在高中語文中,“分層走班制”可以盡最大的可能來照顧每一位同學的需求,來達到讓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目的。
“分層走班制”對于絕大多數的教師與學生來說,都是一項并不常見的教學方法,甚至很多同學認為自己因為成績不如別人優秀,所以需要將他們單獨安排在一起上課。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分層教育的目的是將不同學習等級的學生分離,讓教師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相分隔,不再以大多數人為標準來進行授課,而是針對每一位同學,針對每一個同學的學習程度的差異來進行量身定制,找出學生在學習上遇見的問題,從而可以因材施教。這并不是對學生的歧視,恰恰相反,正是這種方式才可以讓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可以重新追趕上優秀的同學,讓優秀的同學變得更加完美,讓稍微處于劣勢的同學變得優秀。
例如有同學的語文成績不好是因為沒有語感,教師就需要從語感方面來培養。在學習語文一的《記念劉和珍君》這一課時,語感不好的同學需要大聲朗誦,讓教師在情感朗誦中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對此進行講解糾正,讓語感不強的同學在朗誦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層意義,從而可以在閱讀中理解文章含義,解答問題。而對于語感好的同學就不需要這一步,直接進行文章深意的分析,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文章字句的理解上,增強對文章細節的把控。這樣既不會,讓有語感優勢的學生花費太多時間在已掌握的技能上;也可以,讓處于劣勢的同學找到提高的方法。
分層走班制度下的學生,雖然個體之間水平依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這個差異并沒有很明顯,大部分同學依舊處于同一學習水平,知識掌握程度也大體相同。而在這種學習環境下,雖然成績差一些的同學組成的班級可能會有一定的消極情緒,但大體來說,在老師的針對性引導下,大部分同學都可以開始以自己為立足點進行學習。這樣的分層走班下,教師對于學生們的分組將變得容易許多,各個小組之間不會存在由于差異過大而無法分配工作的情況。每個同學都可以在小組之間各盡其責,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而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與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討論。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例如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一“奇妙的對聯”這一個內容時,可以進行分組研究,討論自己見過的對聯,從中找出并得到對聯的規律,然后在同學們間交流,讓大家總結出規律。基礎稍弱的同學如果無法完全理解,教師應在必要時進行引導學習;中層次的同學可以盡可能地讓他們自己尋找規律;而更優秀的同學可以在此基礎上自己創作對聯,再由教師進行指導。
分層走班制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學校最好的教育資源。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固定的教師帶固定的班級,他們教學水平各有千秋,但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老師們的優勢又各種側重。比如這一位老師知識面非常廣,擅長將課文講解得十分透徹并且可以引經據典,吸引學生的興趣。而另一位老師可能更擅長應試,熟悉高考大綱和各類題型,結合高考,掌握規范解題技巧,讓學生在應試中搶占優勢。而傳統教育方式里,許多學生只能接受一位老師的教學,不能完完全全利用好學校的教育資源,而分層走班制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缺點帶來的不良影響。每個班級的同學都可以在每一個階段的每一大塊知識上得到最好的老師來教導,讓學生們感受到不同的老師的教學風格,更好地進行學習。
例如在研究學習《鴻門宴》等文言文時,可以找一些傳統文化底蘊更高的老教師來上,讓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時拓展學習一些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而當學習《包身工》等報告文學時,可以找在新聞和報告文學等方面知識比較全面的老師來講授。在學習原本的新聞內容上,向學生補充新聞的專業知識,學習新聞寫作的方法,讓學生嘗試著當一次小記者。也可以與他們分享近期的新聞要事,對現在社會的新聞大事有一定的了解,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增強社會參與感和責任感。
分層走班教學方式雖然在國內還沒有得到普及,但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有益處,不僅照顧了學生的自身水平與偏向,更讓教師能夠準確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水平,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得到定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變得更加簡單,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