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廣東省中山市良都中學 廣東 中山 528400)
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受到了諸多教師的重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被廣泛應用,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閱讀內容都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內容是具有選擇性的,應依據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難點來設計和選擇。筆者在閱讀教學中不斷嘗試實踐,認為適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此類問題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已學知識,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愛因斯坦說,“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得出,而只能從理智的發現同觀察到的事實兩者之間的比較中得出。”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設計有比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這種問題可以是理解性的,也可以是評價性、欣賞性的;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比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同一題材的作品比較閱讀;還可以是不同作家同類題材的作品比較。
譬如,《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的對比閱讀——形式和主旨的對比;《出師表》與《隆中對》的對比——內容和寫作手法的對比。又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抒情散文,試比較它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諸葛亮的《出師表》和陳壽的《三國志》,一篇是陳情言事的表文,一篇是敘事性的傳記,對同一個人、同一段歷史事件的記述,在表達上有哪些不同之處?這類問題難度較大,可讓小組成員分工,利用課余時間去搜集材料,再組內討論、分析、比較、整合,進而形成本組意見。這種比較閱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洞察力,形成立體發散思維,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
此類問題主要是指就某個單元、某個篇章、某個專題的相關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可以要求學生分工合作,先獨自承擔一定任務,再匯總聚合學習成果。
比如,文言文一直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其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知識更是難中之重。如何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小組合作學習最適合。可以一篇或一個單元的文言文為任務單位,將查找、匯總的任務分派到每個小組,再細分至每個小組成員。而后,各小組再進行交流,匯總查找結果,查漏補缺。到復習時,又可以調換小組間和個人間的學習任務,避免個別小組或個人偷懶,用以前的學習成果代替此次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同時,這種輪換總結的方式,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這種歸納、總結性的問題合作,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集體的力量,群策群力。
此類問題要求學生做出某種有價值的發現和預測。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性決定了它蘊含著許多潛在的價值,作為教師應該善于發現承載這些意義與價值的學習內容,這些價值也等待學生去發現。
譬如,《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在范進中舉之前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對他百般貶損,那么,范進在中舉之后,還會在胡屠戶面前低三下四、俯首帖耳嗎?范進會不會休掉自己的發妻胡氏呢?再如,《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一文中,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第五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類似這種“有價值”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小組內自由發言、充分討論,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自覺地深入其中并做出某種合理的推測或發現,進而形成有價值的個人見解。
語文教材的課后思考題有不少開放性問題,考查學生的聯想、遷移、推理能力。它要求學生跳出前人的思維定勢,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和思路。我們不以追求固定答案為目的,而是通過拓展式訓練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在小組的共同討論探究中產生思維的碰撞融合,最后形成開放性的解讀結果。
比如,《阿長與<山海經>》中,描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并不多,大家想象一下她跑到書店書攤買到這本書的情形?再比如,學習完《俗世奇人》之后,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民間類似“刷子李”、“泥人張”奇人奇趣的材料,進行故事新編,或人物速寫。這種拓展性問題可以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
主要是指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和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組內商議擬定要討論和研究的問題。一般包括:學生覺得艱澀難懂的內容,小組討論后依然存疑的問題,以及用來考查其他小組的有梯度的問題。
譬如,學習《木蘭詩》時,學生問:為什么文章寫木蘭出征和歸來部分很詳細,而戰爭過程卻略寫?又如:冰心的《談生命》中說“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請大家聯系自己的體驗和對生命的認識,以“生命,苦耶?樂耶?”為話題寫一段話,并展開討論。這類問題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甚至創新性,一般沒有固定的標準和答案,很適合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在交流碰撞中,不僅能完成對文本的解讀,還能引導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實現文本對學生的現實教育意義。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要不斷鉆研教材,積極探索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和內容,通過有效的組織開展,有效改善課堂結構,從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