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云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第四小學 福建 寧德 352000)
語文要素這個概念在論述的過程中常常會讓人產生誤解,這不單單是學生會摸不著頭腦,教師在教學中也會產生一定的誤讀。因此語文要素這種概念雖然很好,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讓語文要素在教學中盡快落地,遵循當前的課堂教學規律,能夠把學習過程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當中,真正感受到語文要素。
1.1 語文要素不是單一維度的學習目標。語文要素這一概念的提出,是伴隨著不編版新教材的發布而產生的。由此可見,語文要素在今天仍然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很多一線教師隨著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往往很難直接理解語文要素的內涵。很多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都表示語文要素所強調的內涵仿佛與閱讀目標十分相似。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們顯然不能夠簡單的將語文要素等同于過往教學中,我們常常強調的閱讀目標。
事實上語文要素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能,而是由多個維度組成的。在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我們將語文要素分成了若干個點,這樣方便在教學當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將語文要素的各個部分分布到課文引導和課后習題的練習當中。因此在某一個片段中理解到語文要素的內容顯然是不夠全面的,這也是我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2 語文要素的目標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在今天這樣的背景下提出語文要素,是為了讓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在教學當中更有所憑據,能夠迅速的在新教材的教學當中,運用起新的教學原則。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提出語文要素這樣的概念,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當中獲得真正的訓練,通過自己的實踐來獲得相關的技能。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一線教師要在教學中,直接將所有的課堂內容全都交給學生自己來完成,而是要循序漸進,根據實際情況,在參考語文要素的相關內容,逐漸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
2.1 從語文要素的視角對文本進行教學解讀。想要真正的讓語文要素在課堂教學當中真實發生,我們就必須要從教學思路上采用這種語文教學方法。對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的教學內容幾乎決定了他們看待課文的全部方式,如果我們教師能夠在解讀課文時,從語文要素的角度切入圍繞語文要素對文本的價值進行解讀,那么學生才能夠更好的融入到教學當中,并且逐漸學會自己動手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
舉例來說,在三年級第7單元當中有《父親樹林和鳥》這一課文。在這一部分的教學當中,課后有一道練習題這樣要求:讀句子說說加點的部分給你的感受。這一部分其實就是要讓學生理解,對于同一個描述的客體,如何使用語言來展現出不同的表達效果。比如這道題目中出現的“我茫茫然地望著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突兀的父親”。這是一種學生在生活中沒有見過的特別的語言形式,而如果我們對這一句當中的修辭手法進行深入挖掘,就可以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語文要素的作用。
2.2 圍繞語文要素精心設計學習活動。想要讓語文要素在課堂中落地,那么學習活動也必須要與我們的教學思路一致。在新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我們的教學活動可以變得更加多元化,也更加生活化,這樣一方面能夠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學生逐步成為課堂中的活動主體。
舉例來說,還以上文中提到的課文舉例。在關鍵詞的理解中出現了幽深,霧蒙蒙,凝神靜氣等詞語,而這一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要讓學生去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并且學會運用。那么在設計活動時,我們就應該圍繞這幾個關鍵的詞展開課堂活動。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去想象這幾個詞營造的意境,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連用兩個形容詞形容的特殊語言形式,究竟有什么樣的作用。最后讓學生分組完成,連用兩個形容詞來形容你認識的某個人這樣的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我們能夠充分的將學生調動起來,同時也十分突出課堂中的語文要素,讓教學真正為學生服務,凸顯語文要素所要求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教材當中語文要素需要由淺入深的進行教學,這里除了聽說讀寫書幾個能力以外,更需要讓學生學會品鑒思考和賞析。因此我們今后的教學,一方面要真正的從語文要素的視角出發進行課堂設計,另一方面也要圍繞著語文要素的內容進行課堂活動的開展。這樣才能夠真正讓語文要素在課堂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