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外失衡的利率形勢下,銀行需優化資產負債管理理念,提高外匯業務經營的前瞻性。
利率是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發展的重要掛鉤影響因子之一,能深度影響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產品體系的運作、定價水平、資產負債結構、風險暴露規模,并最終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果。因此,在目前全球流動性普遍寬松的大環境下,銀行在發展外匯業務的過程中,有必要深入研究當前利率環境已經或將要對外匯業務產生的影響,提出前瞻性的應對措施。
銀行外匯業務的發生場景較其他國內業務有明顯不同,更容易受到國際金融市場要素變動的影響。在中國特色的外匯管理體制下,傳統負利率或低利率效應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業務。
此前有不少研究認為,負利率或低利率政策通過影響銀行凈利差和凈資本,使銀行信貸投放更易受到資本充足率的限制,最終看,其對銀行信貸投放的推動作用有限,即對增加銀行信貸投放并無明顯的作用。一項對施行負利率的歐元區國家的調查也顯示,2014年以來,實行負利率國家的銀行信貸資產投放總量平均下降了7.4%。但也有研究直觀地認為,負利率或低利率政策可以刺激銀行信貸資產的投放。
上述觀點均有一定的實證基礎。但具體到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業務經營,并不完全適用。我國外匯業務市場還未完全放開,外匯管理體制也與國外施行負利率的發達經濟體有所差別,國際金融市場負利率或低利率政策的應用對我國銀行外匯業務的傳導不能完全按照開放性市場下的模型或理論去理解。盡管我國國內利率也在同步下行通道中,但考慮到外匯業務及產品體系的獨特性,以及在岸和離岸市場的差別,負利率或低利率的市場環境對不同的外匯產品種類的影響仍會存在非常明顯的差別。
以常規的外匯存貸款業務為例。從外匯貸款看,由于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在利率、匯率方面始終存在差別,市場上就會長期存在價格不均衡的狀態和“相機抉擇”的機會。銀行和企業會通過對這種不均衡的分析,并基于綜合成本的考量,選擇更有利的資金渠道。這一點在外匯業務史上也能得到佐證:2000年后的一段時間,境外金融市場美元利率持續較低,境內銀行和企業通過合理利用國際市場資金,使國內外匯業務得到迅速發展。
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布的數據,我國5月末外幣貸款余額連續增加,達到8489億美元,是2018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盡管歐洲、日本等國家中央銀行已經實施了多年的負利率政策,美聯儲和英國等央行的過低利率政策也在推進中,中國國內也屢次下調存款準備金利率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但部分外匯業務種類的規模并未受到根本性沖擊。相比之下,外匯存款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到2020年5月末,我國外幣存款余額7473億美元,同比下降0.4%,較2019年年末下降104億美元。
總之,考察境內外利率形勢對我國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的影響,既要考慮我國外匯管理機制的獨特性,也要考慮外匯業務本身產品的專業屬性,而不能照搬純國際交易場景或純國內場景下形成的利率傳導理論研究成果。從外匯管理體制特征看,我國現行外匯管理模式,為銀行和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為其因地制宜利用外匯資金提供了有利條件。從產品屬性看,外匯業務屬銀行綜合性業務,涵蓋外匯存貸款(含個人和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和國際結算、資本項下跨境融資、外匯結售匯及衍生品交易等,既包括表內業務(如各類外幣融資)也包括表外業務(如保函、信用證),均會與外匯資金發生直接與間接的關系,但具體到相關產品,受境內外利率形勢的影響程度則可能有較大差別。
負利率分為四個層面,分別是政策負利率、存款負利率、貸款負利率、債券負利率。
政策負利率是央行對商業銀行存放的超額準備金收取利息,以推動商業銀行減少在央行的資金存放,同時增加對外信貸發放。2009年,瑞典央行最先采用了該類型的負利率,將政策利率調至-0.1%,目前,采用政策負利率的還有歐元區、日本、瑞士等國家和地區。
存款負利率是指企業和個人在銀行的存款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也有商業銀行直接對儲戶執行負利率——收取托管費,如2020年4月,德意志銀行計劃從5月18日起,對超過10萬歐元的新開個人結算戶和活期存款戶收取0.5%的托管費。
貸款負利率是指銀行借貸給借款人的資金為負利率,如2019年丹麥日德蘭銀行為客戶辦理了世界上第一筆負利率的按揭貸款,利率為-0.5%。
債券負利率是指債券的實際交易價格超過債券票面價值和到期日前總利息之和。此類負收益率債券已經較為常見,至2019年年末,全球規模已經超過11萬億美元。在實踐中,也可能直接出現收益率為負的債券交易。如2020年5月,英國出售一筆金額為37.5億英鎊、期限為三年的英國國債,收益率為-0.003%。
上述四類負利率雖然各有差別,但本質上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政策負利率會推動負利率債券的出現,也會推動商業銀行采取存貸款負利率的經營策略。如2009年多國采取政策負利率后,2010年即開始出現一定規模的負利率債券。也這種聯系并非是絕對的,如英國雖發行了負收益率國債,但英國央行并未施行政策負利率。
從國內看,利率下行的方向已基本確定。2020年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于去年”。
實踐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從7月1日起,再次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其中,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這也是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第二次下調再貸款利率。此前,還數次降低存款準備金利率。盡管如此,目前業界仍普遍認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寬松政策工具還有較大空間。不過,考慮到負利率可能不利于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加上此前中國人民銀行也傳遞出清晰的政策信號,即“不會搞大水漫灌,更不會搞赤字貨幣化和負利率”,因此,基本可以斷定,人民銀行雖可能啟動降息周期(或者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啟動了降息周期),但至少不會在短時間內實行負利率。
因此,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銀行的外匯業務都將處于“內外有別”的利率環境中。這將會深刻影響銀行外匯業務的風險管理、資產負債管理,也會給外匯業務的發展和部分外匯產品的開拓帶來不確定性;但與此同時,這一環境也蘊含著新的外匯業務機會。
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內外失衡的利率環境加大了銀行外匯業務流動性管理、利率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壓力。如今年3月出現的美元流動性緊張,就給國內諸多銀行的內部流動性帶來巨大壓力。新冠疫情暴發后,全球原油期貨、外匯、債市、股市等領域的暴漲暴跌及相關銀行風險事故,加上近期部分中資銀行爆出外匯業務信用風險案例,也都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部分銀行外匯業務風險控制能力的不足。
二是內外失衡的利率環境對銀行外匯業務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當前國內外的利率形勢,銀行在開展外匯業務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加強主動資產負債管理能力來提高外匯業務的盈利水平;但從實際情況看,部分銀行在這方面做得并不理想。例如,有的銀行外匯業務資產負債管理策略缺乏前瞻性,對可能發生的風險沒有提前準備好有效的管理工具,以致面對流動性壓力時,只能轉讓已經投放的利率相對較高的外匯業務資產,失去了擴大盈利的機會。
三是國內外匯業務市場競爭或將加劇。部分國家或地區進入負利率階段后,其國內銀行業盈利壓力增大,預計其中部分將會將目光投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主動有序地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并不斷推出配套措施。由此不難判斷,下一階段很可能會有更多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從而加劇外匯業務的競爭。特別是外資銀行參與的交易,如果涉及中國和其母國之間的外匯業務時,往往會更具優勢。因此中國商業銀行的外匯業務市場規模會受到一定的擠壓。
有挑戰亦有機遇。機遇可以從國內端與國際端兩方面考察:
國內端方面,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采用量化寬松政策和啟動負利率或低利率的背景下,中國市場成為境外投資者重要的“避險港”,加上此前因為疫情暴發出現的大規模流動性緊張已大大緩解,境外投資者有動機也更有條件進入中國市場。從數據看,近期通過債券通、滬港通、深港通等投資渠道進入中國的短期資本明顯增加。公開數據顯示,至2020年5月,境外資金在中國債市持有總量達到24260.29億元,單月增持量達到1145.94億元,持有總量和單月增持量均創歷史新高。
國際端方面,隨著全球主要對外投資國家進入負利率或“零利率”區間,中資企業在境外籌集資金的價格優勢愈發明顯。以中資企業境外發行美元債券為例,其以收益率較高和風險普遍可控的優勢,吸引了諸多境外投資者的眼光,尤其受到負利率債券規模較大國家的投資者的重視。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中資美元債存量規模已經高達近9000億美元。
上述變化,均與國內外利率形勢密不可分,也為銀行下一步開發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了新的視角。
策略一:優化資產負債管理理念,提高外匯業務的前瞻性,在控制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基礎上,運用綜合的資產負債管理手段降低經營成本。
針對境內外利率市場的調整與波動,銀行可運用主動資產負債管理理念,將部分支持外匯業務的高成本負債置換成低成本負債,以有效降低外匯業務經營成本,增加外匯業務的凈利潤。如部分商業銀行運用構建新的資產池和負債池的概念,對短期外匯業務信貸資產進行買入和賣出,買入短期外匯業務資產,運用短期負債支持。
策略二:利用好境內外金融市場利率不均衡的特點,拓展新的外匯業務種類和新的外匯業務領域。
盡管國際金融市場負利率或低利率政策盛行,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差別較大,呈現不均衡現象。商業銀行應該利用這種不均衡,開拓外匯衍生品、債券等業務。以債券業務為例,可利用國內資產利率回報相對較高而境外利率相對較低的特點,在境外端,積極發掘境外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客戶,為其提供交易代理和資金托管服務;在境內端,引導符合條件的客戶境外發債,并在這個過程中,綜合提供擔保、承銷等服務。
策略三:以場景金融理念,結合國家大政方針,利用集團一體化或代理行體系,圍繞客戶需求痛點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
貿易融資業務是傳統外匯業務的重要方面。要強調回歸本源,按照傳統外匯業務重視“自償性”進行風險管理和信用審批,結合國際金融市場負利率或低利率的特征,為降低客戶經營成本、支持實體經濟,提供優質的綜合服務。對于已經完成全球布局的商業銀行,應該通過一體化運營模式,利用利率工具和匯率工具,有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綜合性融資方案,降低外匯業務客戶融資成本和財務費用,為增強獲客和粘客能力打下基礎。
個人外匯金融業務方面,應該根據境內外利率環境的特點,按照個人外匯業務活動的特點和發生場景,提高全球外匯資金交易和幣種報價能力,為客戶出國留學、工作、外匯理財和避險,提供更好的價格和更多的產品選擇空間。
國內信貸跨境流轉方面,可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利率特點,積極推動國內信貸跨境轉讓業務的發展,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幣計價金融投資產品。
策略四:加強外匯業務人才體系建設,提高銀行自身外匯業務經營能力。
外匯業務領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應該意識到,負利率或低利率對外匯業務的影響是深遠和復雜的,充滿機遇與挑戰;而要擁抱機遇、克服挑戰,沒有一支專業化、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是難以實現的的。當前外匯業務的發展,應該把重點放在補充并培養在資產負債管理、反洗錢涉敏管理、合規管理、信貸分析、資金交易、外匯衍生品交易等領域的專業人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