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芝
(山東省北鎮中學 山東 濱州 2566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和研究的目標,各個學科都在研究本學科的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的學科,要以前瞻性和長遠性的目光培養學生,幫助他們形成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把他們培養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積極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通過這種方式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來。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思想品德教育,學科理論性強,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基于這種學科特點,教師更應該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許多教師并不注重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同時教學理念比較傳統,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在教學中往往通過照本宣科的方式將思想道德理論一味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使本來就枯燥的學科更加雪上加霜。學生往往會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更深的厭惡,不利于學生在學科中培養良好的學科素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轉變教學觀念,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想要自主學習這門學科,學習效率就更加提高了。
教師也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增強課堂的參與感,更好地融入到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比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可以通過一個話題,設置正方和反方,引發學生的辯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的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這種不同的教學方式,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真正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又或者教師可以把一些可以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法制節目、法制宣傳和道德節目等對同學們進行播放,通過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可以大大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要注重將課本理論知識和學生生活實例進行充分的結合,這樣學生在實例中充分感受到形成良好道德素養和法治素質對于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從而在實例分析中,不斷形成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理論并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而存在,實際生活是他們的依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留意自己身邊的故事,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對事物的獨特的理解和對道德與法治更深入的了解,實現理論知識和學生生活的深度融合。
比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尊老愛幼教育時,可以結合當下被社會廣泛關注的“扶不扶”問題,通過具體的事例,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去保護自己又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
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并不僅僅是將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過程中,真正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基石,對學生未來成為一個合格的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治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初中道德法治教學中,要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道: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使用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深化課程改革為突破點,不斷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斷培養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培育法治意識核心素養、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養以及其他綜合素養。教師要樹立生本教學理念,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堅持高度尊重學生,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四有青年,更好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核心素養越來越成為當下人們關注的話題,在當下新的時代發展環境和教育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更加注重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和學生生活深度融合,將核心素養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讓學生能真正在學科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成為時代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