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將凱 天津體育學院
隨著體育強國的提出和全民健身的普及,我國社會體育事業蒸蒸日上,2019年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迅速席卷全國、全世界,至今還在肆虐,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嚴格落實疫情防控需要,在關鍵時期,人們足不出戶,居家隔離,社會體育暫時處于停滯狀態,目前,疫情防控進入了常態化階段,民眾生活秩序正在進行有序恢復,但基本的防御工作已經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會體育事業需要進一步釋放活力,再次走入人民生活中。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為更順利繼續開展社會體育事業,使之更好地促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數字+體育”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社會體育數字化發展是基于數字技術和數字平臺開展數字業務,實現社會體育發展的重大轉變,這既有利于嚴格落實國家疫情防控的政策要求,同時也是社會體育抓住數字發展,實現自身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2020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對國內疫情形式進行精準研判,要求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抓好新形勢下疫情防控常態工作。為此,健身場館、公園等開始限制人流,極大壓縮了民眾健身鍛煉的空間,長時間的空閑和生活的經濟壓力成為壓抑人們身心健康的主要包袱,人們急需尋找新的方式正常開展體育鍛煉,愉悅身心。在此大背景下,社會體育事業發展應當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主動適應新形勢,承擔提升全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任務,在全民健康保衛戰中肩負應有的責任。
2017年3月,我國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數字經濟快速成長”。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顯然,發展數字經濟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社會體育融合數據發展,依托數字經濟較高的計算、分析、歸納等屬性,不斷創新社會體育參與方式,促使其面向更智能化、社會化、便捷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惠及更多民眾參與。
社會體育開展更集中在戶外的廣大天地之間,人們走出家門,走進自然,但在疫情面前,流量控制、距離控制、時間控制等等客觀因素,使得人們缺少鍛煉的自由,受限于家庭內狹小的空間。在數字化應用的加持下,可以充分改造現有場館、公園等公共空間,分區分段實現人流控制,在區域內裝載智慧應用,提醒人們保持正常的社交鍛煉距離,注意鍛煉時間,同時利用人們佩戴的運動手表、運動手環和智能服裝等,通過網絡連接,拓展智能應用新平臺,同步發送提醒等通知。
在社會體育數字化的進程中,云計算發揮著提供可按需獲取的計算和存儲資源的作用,為體育產業中各個領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提供低成本、靈活性的數字基礎設施。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們可以獲知所要前往場館的人數、溫度、可使用器材等等,同時依托自身的智能設備,選擇自身想要進行的體育鍛煉,系統根據實時情況,智能推薦多項涉及戶內、室外鍛煉的方案,用戶選擇適合自身的方案后,系統可根據用戶本身身體狀況,引導用戶適度、科學鍛煉。
常態下的社會體育開展,人們總要前往需求的運動場館,借助運動器材進行體育鍛煉。在社會體育數字化進程中,VR、AR等科技加持,使得人們可以擺脫區域限制,在合適的空間內,借助不同的器材進行運動。例如,智能VR眼鏡能夠構建立體、真實的現場環境,佩戴眼鏡就如同身處場館,感受運動鍛煉的氣氛,用戶可以借助自身所處環境,快速開展體育鍛煉,同時在物聯網的助力下,可與旁人進行溝通,身臨其境。虛擬現實技術的引用,可以大大解放運動場地的限制,緩解因缺乏專業場地不能更好鍛煉而帶來的煩惱。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黨和國家及時把握政策方向,釋放一系列有利信號,出臺相關政策,迅速實現復工復產。在此次挑戰面前,政府應當化挑戰為機遇,制定一定的獎勵機制,刺激企業、個人等投身社會體育建設,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投資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改善落后的社區風貌,增強社區體育的吸引力,提高居民的參與度,刺激社會體育事業再發展。
要積極、善于利用數字媒體,充分利用疫情給大家帶來的認知變化,創新宣傳方式,豐富宣傳手段,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推廣社會體育數字消費,讓居民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到居家鍛煉的便捷性。同時,要面向不同人群、不同年齡段,開展多方位的普及宣傳教育,通過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競賽小活動等等,讓盡可能多的民眾參與進來,營造良好的社會體育氛圍,激發社區居民參與新形式社會體育的積極性,讓社區居民建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
一項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才力量的建設與儲備,新時代社會體育的發展,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人才的傾心投入。積極進行體育教育改革,將數字技術融入到新課程理念中,搭建政府、學校以及就業單位三位一體的立體式培養體系,融合不同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建設,充分適應時代的激烈變化,以便能更好的面對數字鴻溝。一方面,要積極開展知識理論教育,學習不同專業領域在數字化進程中的應用,探究其融合升級的原理,能將不同專業的優勢借鑒過來,同時也要積極的走出課本,走出校園,深入社會,探索實踐,將所學理論同社會現實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在構建三位一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優勢,鼓勵就業單位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對口培養社會急需的專業人才,緊抓時代契機,促進社會體育數字化變革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