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嫦
(廣東省博羅縣公莊中心小學,廣東惠州 516151)
韓愈在《師說》中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我們指出了教師的職責,即傳道、授業、解惑。其中,傳道位于首要位置。所謂傳道,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談論的立德樹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1]。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牢記育人的使命,以多樣的方式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萌芽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以多樣的方式進行指導,借此在參與多樣的活動中,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將道德觀念轉化為道德行為,實現道德品質的不斷發展。基于此,筆者在組織小學教學活動時,嘗試運用以下方式實現德育的滲透。
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也可以改變一個人。在小學教學活動中,實現德育滲透,自然離不開良好環境的熏陶。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使其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
學校是小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其環境是否具有德育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情況[2]。試想一下,如果學校環境惡劣,到處是垃圾,到處是污言穢語,學生如何實現道德發展呢?所以,在組織學校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從學校的每個角落入手,為學生創設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環境。
例如,我們學校每天在學生進入校園之前,就安排專門的負責人,將學校打掃得干干凈凈,為學生呈現一個干凈舒適的學習環境。再如,我們學校在教學樓大堂擺放了一塊鏡子。在進入教學樓時,學生可以到鏡子前照一照自己,看看衣服是否干凈,看看精神面貌是否振奮。在每一個教室門口,我們都準備了一面小鏡子,旁邊寫著:今天,你微笑了嗎?以此促使學生帶著微笑走進教室,自主地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在教室里,我們則會發揮墻壁的作用,為學生張貼一些極具激勵性的名言警句,如“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一時的挫折往往可以通過不屈的搏擊,變成學問及見識”“沒有風浪,便沒有勇敢的弄潮兒;沒有荊棘,便沒有不屈的開拓者”“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等,使學生在抬頭觀望的過程中受到激勵。在教室后方的黑板上,我們還設置了“爬梯榜”,根據學生每天的表現情況、學習情況等,進行打分,以此使學生在攀登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同時樹立競爭意識。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獲得健康發展。
教師作為學校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其自身就是建構良好學校環境的“武器”[3]。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向師性,將教師作為自己發展的模板,會不自覺地對教師的言談舉止進行觀察,進而對自己喜歡的教師進行模仿。可以說,在與教師日常相處的過程中,每位學生的身上都會多多少少帶有某位教師的影子。所以,在承擔育人重任的同時,我們要從自身入手,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等,為學生做出道德榜樣,以此對其進行熏陶。
對于筆者而言,在“四有”教師的指導下,筆者努力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在組織小學教育活動時,筆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作為自身發展的思想基礎,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跟隨黨的步伐不斷前進。無論在什么時候,筆者都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勇于承擔教書育人的重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幫助每位學生打造其絢爛的人生。
例如,在組織教學活動時,筆者做好行為表率,體現出“身正為范”。具體地,筆者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不會口吐臟字,將文明的語言掛在自己的嘴邊。當學生為筆者倒一杯水,或借給筆者一支鉛筆時,筆者會毫不吝嗇“謝謝”二字,及時地向學生道謝。當筆者因為不加辨別,誤會學生時,不會吝嗇“對不起”,會及時地向學生道歉。當筆者看到教室的地板上有垃圾時,會及時地彎下腰,將其撿起來,放進垃圾桶。當筆者看到黑板沒有擦干凈時,會主動地拿起板擦將其擦拭干凈……在筆者這樣一點一滴的行為示范下,學生會不由自主地進行模仿,從而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學生。
在建立良好德育環境的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忽視實踐活動。因為,德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將道德觀念轉化為道德行為[4]。而觀念向行為的轉變,是離不開實踐活動的。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還可以使其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感知,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因此,在小學教學活動開展中要想實現德育滲透,教師需要積極地組織德育活動,引發學生的體驗感悟。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組織以下幾項實踐活動。
節日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蘊含著大量的文化因素。在改革開放不斷擴大的今天,外來文化沖擊著我們的傳統文化。對于一些小學生來說,其在電視節目或商場的宣傳下,只知圣誕節,不知元旦、春節等。如此,不僅導致學生缺乏傳統文化意識,還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難以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鑒于此,我們在組織小學教學活動時,會以我國傳統節日為出發點,組織各種各樣的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中挖掘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使其在文化的熏陶下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
以“端午節”為例。在過去,筆者一問學生端午節是什么,大部分學生只知道要吃粽子,不知道其由來,更不要提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了。筆者審視教學不足,在之后的教學中,把握此節日時機,組織了“追憶端午節”活動,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小組的形式,合作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內容,如端午節是從什么時候產生的、其背后有什么故事、慶祝端午節的方式有哪些等。在搜集信息之后,學生需要合作討論,整理有價值的內容,合作制作畫報,梳理端午節發展歷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化身為小老師,對本組搜集的信息進行講解。在如此搜集、共享信息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開闊視野,還可以通過屈原的故事樹立愛國意識。在此次主題實踐活動之后,筆者鼓勵學生回到家中,與家長一起包粽子,向家長講述有關端午節的故事,以此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該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施,不僅豐富了教學活動,還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樹立了愛國意識,有利于其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對于學校德育而言,其開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創設德育環境之外,還可以從體育、藝術等角度入手,積極地為學生組織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受到藝術的熏陶,為其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我們在近期組織了藝術節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使學生發揮自身的藝術特長,表演不同的才藝。在活動參與中,有的學生進行了書法展示,有的學生進行了民族舞表演,有的學生則進行了民歌演唱。在這樣的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發揮了特長、樹立了自信心,還在無形中受到了藝術的熏陶,有利于獲得良好道德的發展。
立德樹人的實現,強調在學校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發揮學科教學的作用,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促進其全面發展。對于筆者執教的品德與社會學科而言,其本身就具有德育價值。在傳統的教學活動開展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將知識講解作為教學的重點,忽視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有些教師就算挖掘了其中的德育因素,仍采取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而學生在教師的長篇大論中,不僅失去了學習興趣,甚至覺得教師的說教猶如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難以產生認同感。面對此種情況,在組織教學活動時,筆者積極探索改進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方式,利用情境教學、體驗教學等將德育滲透其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德育的熏陶,從而促進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以“走進美麗的家鄉”為例,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筆者精心地組織了“發現家鄉的美”活動,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利用善于發現的眼睛,發現生活中蘊藏的美,用相機拍照,或用畫筆繪畫等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筆者則鼓勵學生共享其搜尋的家鄉美景,以此為基礎,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探討這些景色美麗的原因。在某學生講述的過程中,其他學生會對此產生共鳴,不自主地調動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家鄉的點點滴滴進行描述。
如此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豐富了教學內容,還使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真正地感受到了家鄉的美,對家鄉產生了深深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之后,筆者繼續組織“話說家鄉美”活動,鼓勵學生以文字表達方式或繪畫方式,展示自己眼中的家鄉,從而將對家鄉的贊美表達出來,深化學生對家鄉的情感。
總之,在立德樹人的指導下,教師勿忘育人的重任,以育人為己任,積極地創設良好的學校環境,塑造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行,以此為學生做出道德示范;同時營造德育氛圍,使學生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自然地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此外,教師還要打破傳統說教的限制,組織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如節假日主題教育活動、體育藝術教育活動等,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道德、領悟道德,從而自主地樹立道德意識,形成良好道德,為全面發展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