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河南省汝州市教師進修學校 河南 汝州 467599)
當下,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正在大刀闊斧的進行當中,各種形式的音樂教育在許多學校相繼開展,且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但是,音樂素質教育在中職學校尚未取得明顯進展,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需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為實現中職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1]。
1.1 觀念和認識偏差。中職學校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高度重視音樂課程教育,但是多數學生不能充分的認識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片面的認為音樂課程主要用來調節、放松身心,不能作為一種技能。基于此,許多學生將音樂課作為是一種放松、休息的課程,對于其中的作用多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導致其在觀念、認識上具有很大的偏差,導致素質教育問題層出不窮。
1.2 薄弱的音樂基礎。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中職學校的入學門檻比較低且限制少,因此入學學生的素質基礎并不高,其音樂基礎相對比較弱,由此會嚴重挫敗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會導致教學難度不斷加大。
1.3 音樂教師不重視。因中職學校的課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教師意識不到教學內容的重要性,由此很難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甚至還會出現反感情緒,由此很難取得理想效果[2]。
1.4 中職學校重視技能培養。中職學校旨在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因此就比較重視培養技能而對于素質教育漠不關心,但是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因此二者相輔相成。
2.1 合理開設各種音樂課程。一方面,開設基礎課程。對于音樂而言,許多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在面對升學壓力時許多中學并未設置這門課程,由此會導致音樂選修課程很難取得理想效果,關于基礎課程的開設主要包括兩部分,即基本樂理、視唱練耳。
另一方面,借助網絡信息優勢實現對音樂鑒賞課程的改進。音樂鑒賞課的主線主要體現在審美,為此應該立足于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對國內外各時期的音樂、漢族與少數民族、世界民族音樂等進行積極的介紹。傳統音樂重點在于“聽”為主,不具備“視”,音樂視覺鑒賞功效并未在傳統課程設置中充分體現出來,而利用現有的網絡視覺信息資源可游戲彌補這一點,增加音樂魅力的直觀性、感知性,確保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促進自身音樂素養的顯著提高。為幫助學生更好的拓展音樂認知面,教師可從多個渠道充分運用網絡媒體的力量[3]。
2.2 正確教學理念的樹立。為充分體現中職音樂素質教育價值,教師需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基于此教師需對相關教育理論進行及時學習,對國外優秀教學理念進行積極的借鑒,然后及時更新音樂教育課程。其次,教師應重視經驗的積累,保證教學內容的新穎性、有效性;教學時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如此一來,可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的開展音樂課程。
2.3 搭建音樂實踐平臺。通過開展音樂活動,可幫助學生獲得快樂,促進音樂視野的進一步擴展,實現學生音樂表現、感受與鑒賞能力的發展,為社會、人民大眾提供充足的服務。我I促進學生參與度、實踐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就需要實現對優良音樂實踐環境的創造。首先,提高對學校音樂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要求各類社團組織將各項工作做好,即宣傳、報名和安排等;其次,通過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參與度的進一步擴大,且這項活動一定要面向全體活動,確保活動的多樣性,如各種舞蹈培訓、大合唱等,以此可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實踐活動;最后,需要強化交流與合作,可積極的引進省外、國外的先進實踐活動[4]。另外,需要正確處理與把握音樂課程的三大關系,即學生現有基礎與興趣愛好、大眾流行與高雅引導、音樂門類貫通與專業技能學習。
2.4 提升音樂教育地位。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音樂教育都是邊緣學科,音樂藝術的重要作用不受重視。而音樂作為組成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所具有的感染力十分強烈且獨特,可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致力于學生良好情操與健康審美情趣的培養。同時,我們已經進入網絡信息大爆炸時代,網絡資源眾多能夠為中職生學習音樂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網絡音樂資源紛繁復雜、良莠不齊,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也提出一定的挑戰,為此中職學校需側重于開展音樂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然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縱觀中職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現狀,為更好的激發中職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就需要合理開設各種音樂課程、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搭建一定的音樂實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