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喜燕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福建莆田 351100)
中國傳統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戲曲又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之一,因此,將戲曲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有利于學生認識和了解傳統音樂、傳統文化。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傳統戲曲文化的深入了解。
在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中,從學校音樂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出發,開發課程資源并將其融入音樂課堂中,可以實現對音樂課程資源的充分利用。鄉土音樂可以說是獨具價值的音樂課程資源,但當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并沒有充分地將鄉土音樂資源引入課程中,導致中小學生缺乏了解地方特色及傳統文化的機會。事實上,充分開發和運用地方資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是我國古老的戲種之一,古老抄本尚存8000多本,而傳統的曲目也有5000多個,所以享有宋元南戲“活化石”“遺響”的美譽。莆仙戲表演古樸、優雅,很多動作都是受了木偶戲的深深影響,凸顯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其具有的豐富唱腔,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中多種藝術特點,同時其屬于方言演唱,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1]。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將莆仙戲引入其中,不僅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全面認識和了解傳統戲曲文化,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豐富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充分讓學生感受到傳統音樂的美,進而提高中小學生的欣賞能力[2]。
在實際教學中,中小學音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符合學生認知度的莆仙戲曲目,將莆仙戲曲目引入音樂課堂中,并通過講解有關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
在選擇具體莆仙戲曲目時,音樂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曲目,并選擇與學生現代價值觀念符合的內容,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戲曲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中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選擇莆仙戲《白兔記》,這部戲曲主要是在我國傳統劇作《劉知遠》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的,講述的是主人公李三娘因受到兄嫂的迫害及凌辱,而頑強抗爭,并不斷克服重重難關脫離危險的故事。教師通過引入此種戲曲曲目,可以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戲曲美妙的同時,體會到傳統音樂的美,同時了解我國后唐五代時期動亂的歷史,以及動亂給人們帶來的苦難,進而讓學生更加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實現德育的教學目的。
對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學習的動力源于興趣,因此音樂教師應從中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營造出一種民俗文化氣息的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使學生從“要我學”的被動學習狀態轉變成“我要學”的主動學習狀態,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前,在教室內張貼莆仙戲部分行當的臉譜,并充分利用學生學習區域、活動區域、班級宣傳欄、墻面等有利條件,宣傳莆仙戲傳統優秀曲目和劇照,創設戲曲氛圍,將學生帶入這種特殊的環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進而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此外,音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莆仙戲選段播放給學生,引導學生在邊聽邊看的同時,模仿莆仙戲表演的動作,讓學生踩著莆仙戲的音樂律動進入課堂,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音樂教師還可以制作莆仙戲曲,將其改成學生音樂課的上課及下課鈴聲,充分借助環境熏染學生對莆仙戲的理解,構建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音樂課堂,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莆仙戲的魅力,進而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
在中小學階段,音樂教師將莆仙戲引入音樂課堂中,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戲曲的曲調及音樂旋律,還可以通過有效教學,提高學生對戲曲本身的深入理解,使其全面掌握戲曲主要表達的內容,并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挖掘戲曲中所蘊含的文化情懷。這種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對戲曲的探究能力,并使其在學習戲曲相關知識的同時,感受其中的魅力,從而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為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戲曲,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聽與學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音樂教師應先對戲曲的主要內容進行講解,而后引導學生反復聽,在聽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戲曲本身的印象和理解。以《春草闖堂》為例,首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利用戲曲創作背景,將具體情況講解給學生,同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樂曲片段,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對戲曲的初步了解。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戲曲本身出發,針對具體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其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闡述戲曲內容;可以讓其通過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進行碰撞,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戲曲的理解,使其深刻體會當時的社會文化。最后,音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戲曲本身出發進行全面的理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戲曲的演唱形式中。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在學生理解過程中,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和學習障礙,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將莆仙戲與中小學音樂課堂進行充分融合,需要音樂教師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中學階段的學生知識面有限,因此,教師應通過分析具體的戲曲片段,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以《國公畫像》為例,通過前面的聽與學,學生基本了解了戲曲主要表達的內容,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其中的旋律、作詞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針對其中的具體表現形式進行點評,通過此類鑒賞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戲曲鑒賞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莆仙曲目表演、演唱等活動,在提高學生競爭意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對莆仙戲的理解,形成一種特色文化,促使學生在濃郁的氛圍中感受和學習。
總而言之,音樂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戲曲進行教學,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創新教學形式及教學內容,促進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得到提高,進而全面落實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