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平
(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關北小學,甘肅臨夏 731500)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而語文學科又是基礎且重要的一門科目,同時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成長為當前時代背景下合格的文化發揚者與繼承者。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教師也應主動探究科學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并以素質教育要求為基礎制訂與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相符合的教學策略,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遞進與循環,促進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從字面上來理解,遞進循環式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通過反復循環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高效地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的一種方法[1]。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語文知識,以此延伸語文學科的知識點,讓學生深刻挖掘我國文化的內涵,從未知循環到已學知識,促進其完成新知識的探究和對舊知識的鞏固。如此也能讓學生在循環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從而使其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嚴格按照相關的要求做好教學改革工作,科學構建新教育目標,并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走健康的發展道路,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優良的道德品質,凸顯其更高的人生價值。從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來看,大部分教師仍然應用比較單一的教學模式,且教師在課堂上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根據教師的指導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教育模式無法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而遞進循環式教育模式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與核心素養,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能力,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筆者設定的課堂教學目標為訓練學生識字、寫作或閱讀能力,利用教材的遞進與循環強化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主要以指導學生認識生字、生詞為主,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詞匯,由此擴大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知。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詞匯量后才能進行閱讀,從而理解文本的內容。實際上,學生積累的過程也是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而學生識字主要是通過閱讀來實現的[2]。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并不重視閱讀教學與識字教學的結合,更多的是將其分開,因此整體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此,教師應運用遞進循環式教學策略,以融合閱讀與識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而促進其更好地掌握漢字。筆者指導學生通過拼音識字時,通常是讓學生閱讀一些熟悉的古詩詞或是詩篇。以《靜夜思》為例,這首詩一共有20個生字,筆者以全拼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并讓學生在每個字的上面標出正確的讀音,以熟悉每個生字。每句詩歌末尾的幾個字也是重點,筆者會教學生正確的發音。同時,以教學的需要為基礎引導學生誦讀,讓學生能連貫讀完整篇古詩。如此循環遞進,學生不僅能從中積累到更多的字、詞、句,也能深刻體會到語文知識的樂趣,還能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
遞進循環式教學策略的應用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與教學內容時應嚴格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科學設計,以學生目前的身心特點與學習特征為依據,科學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講課時應確保教學內容的逐層深入與連貫性。以教學《揠苗助長》這篇寓言故事為例,筆者設置了幾個具有難度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意識到這篇文章要表達的想法與觀念,具體問題如下:(1)讀一遍這篇文章,你認為這篇文章講了什么樣的故事?(2)再次讀這篇文章,思考宋人用什么樣的方法讓禾苗長高,他的這種做法可取嗎?(3)學習了這則寓言故事,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的看法。以上三個具有層次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其探究意識。由此可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積極應用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方式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與學習任務,從而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小學生各個方面的理解能力有限,且認知能力有待提高,這也給教師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通常學生在自主閱讀文本時很難準確把握文本的中心,很多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帶著問題去閱讀并尋找答案,但是這樣的方式并不利于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更無法讓學生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甚至還會給學生的閱讀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應用遞進循環式教學策略,以此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能與作者進行情感上的溝通。以教學《大海睡了》這節課的內容為例,筆者結合了擬人與夸張的方法幫助學生總結這篇文章蘊含的內容,學生在筆者的指導下積極閱讀并融入文章,深刻體會了這篇文章的中心,產生了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由此可見,這一教學方式的應用不只達到了鍛煉學生文本閱讀能力的目標,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生剛接觸寫作時,教師不應直接讓學生寫出整篇文章,而是應簡單地給學生講故事,通過故事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以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這篇文章為例,教學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寫作,因此筆者給學生留的題目具有一定的格式,如“充滿魅力的”,接著讓學生學習一些描繪我國大好河山的詞句。這個過程也能幫助學生積累到更多的生字、成語及優美句子,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技巧。最后筆者應用遞進循環式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寫句子到寫文章,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應用遞進循環式教學策略時應嚴格按照科學的教學原則計劃安排教學內容,同時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以學生可接受的知識范圍設計教學計劃,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從而達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能完成預期的教育目標,還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