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免
(福建省石獅市寶蓋鎮桃源小學,福建石獅 362700)
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從表面來看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本質上卻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在教學方法、教材使用、學法指導等方面均存在問題,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文本,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而提升其思維品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具體采用哪種方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習情況來決定。經驗豐富的教師通常以某種方法為主線,并穿插其他教學方法,以達到提高教學實效性的目標。但是,目前部分數學課堂出現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教師單純靠嘴、粉筆與黑板開展“填鴨式”教學,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另一種是教師刻意標新立異,盲目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形式雖然新穎,但與教學實際相脫離,課堂表面上氣氛活躍,實則學生收獲較少,教學效率也難以得到提升。
教師在教學期間應端正態度,靈活地利用教材內容指導學生學習。部分數學教師過于依賴教材,上課時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內容與順序教學,沒有適當拓展新內容,也沒有啟發和引導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教材知識,解題能力卻未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1]。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對學生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的要求較高,因此,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尤其對一些粗心大意的學生,教師更要重點關注,加強督促。但是,目前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知識點的教學方面,對學法指導并不重視,批改作業更是敷衍,致使學生思維品質的鍛煉和培養被忽視。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尷尬情況。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言:“教材只能為教課提供依據,卻不可成為教課的‘拐杖’,要想教得好,學生愿意學,還要靠教師的善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對文本進行簡單的講解,而是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與文本對話交流,從而達到內化的效果,成為學生和數學之間的紐帶,進而提高文本的利用效率。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文本安排科學化
對于小學生而言,文本安排的內容過快或者過慢都不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教師可大膽創新,對課時進行重組,對單元進行調整,使其更加科學、合理,從而達到教學資源優化組合的目標。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教師可將“直角的初步認識”“銳角與鈍角的認識”安排到一起講解,不然每當學習新知識時都要進行復習,這樣不但浪費時間,還不利于知識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因此,將與角相關的知識整合在一起進行講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文本重組方法。
2.教學內容生活化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言:“人們之所以覺得數學無趣、神秘,原因之一便是脫離群眾。”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當文本中的內容與實際存在差距時,學生往往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此時,教師需要調整和創新教學內容,將一些生活化的內容融入其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例如,“百分數解應用題”這一課中,文本提供的素材與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如造林多少公頃、用水多少噸等,學生生活經驗尚少,無法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對此,教師可以“選班長”為素材,在設置競選情境后,將“競選得票數”的信息呈現給學生,從而將生活化的場景引入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用百分數知識分析和對比數據,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探索欲望。
3.文本形式創新
文本知識通常是經過高度概括的靜態知識點,但其背后形成的歷程、思維過程與故事等,卻很難通過文本表現出來。對此,教師應精確把握文本的編寫意圖,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呈現出多樣化的學習途徑。例如,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觀察、操作和實驗等,讓學生通過眼、口、手、耳等感官參與,建立表象,進而概括出本質特征。在鞏固階段,教師可以采用自學或者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鞏固知識,然后創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能夠使用掌握的知識獨立解決問題。
1.結合實例,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數學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提供多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與想象,學會推理和思考。例如,在教學“比例尺”知識時,教師應立足文本,結合實例,使學生了解比例尺的含義,并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的大小,猜測長和寬;其次,讓學生通過測量得出具體數值,長約8m,寬約6m;最后,指導學生繪制教室平面圖,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如何繪制。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可以根據一定比例進行縮小。這樣學生便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效解決了問題,同時也鍛煉了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理解和概括,培養學生數學意識與思維創造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例,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例如,教師給出以下習題:小明家位于學校正西方200m處,小亮家位于小明家正東方400m處,小紅家位于學校正北方250m處,請畫出三家與學校位置的平面圖(比例尺為1∶10000)。在解題時,學生先要分析圖形與數量之間的關系,再解決問題。在本題中,首先將200m、400m與250m進行比例尺換算為20000cm,40000cm與25000cm,然后對三家的圖上距離進行計算,分別為:20000×(1/10000)=2cm,(40000-20000)×(1/10000)=2cm,25000×(1/10000)=2.5cm。
2.創設情境,提高思維能力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一旦對某件事產生興趣,便會主動鉆研和思考。對此,教師應為學生創設有利的探究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比例尺”時,教師可將多媒體設備引入其中,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其探究和思考。教師可將中國地圖在屏幕中展示出來,通過滑動鼠標,讓學生直觀感受放大和縮小后,地圖變化的情況,使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活躍,進而使學生理解“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這一概念,由此推導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最終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求異開始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也應善于利用文本,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激發其創造思維。例如,在教學“乘加、乘減”知識時,教師講解了例題“4+4+4+4+2可改為4×4+2”,這時一名學生問道:“老師,該題可以改成‘4+4+4+4+4-2,即4×5-2’嗎?”多么可貴的智慧火花呀!教師馬上給予肯定,并立即出一題“6+6+6+3”讓學生討論可將其改成哪種算式。學生經過討論,思路不斷拓展,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出了多種想法,有的學生說是6×3+3,有的學生說是6×4-3……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突破常規,多方向地探究和思考,進而找出最佳方案。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提出以下問題:“用籬笆圍成一個正方形菜園,邊長為8m,要想將其改為邊長為10米的長方形菜園,寬度應為多少米?”學生一般給出(8×4-10×2)÷2=6m的答案,經過教師引導,學生又想出8×2-10=6m,說明菜園的長與寬是由原菜園的兩條邊變化而成,正方形的邊長與長方形的邊長相比短了2m,便從另一條邊中拉來2m,剩下的長度即6m,這便是長方形菜園的寬。由此可見,上述教學方法,不但求異,而且求佳,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得到了有效培養。
聯想主要是指因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是創新的來源。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學生根據現有的數學知識,尋找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由此培養學生思維獨創性。例如,教師出示以下條件:“全班男生25人,女生21人,問學生能夠聯想到什么?”學生紛紛說道“全班共計46人”“男生比女生多4人”“男生占全班人數的,女生占全班人數的”“男生約為女生的119%,女生是男生的84%”等。實踐證明,聯想能力的啟發與培養可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更具變通性和獨創性。
小學生具有好動、樂于模仿的天性,且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可為其提供更多動手的機會,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變為具體現象,如“畫一畫”“做一做”等,使學生的眼、手、腦、口等感官都得到活動,并將所學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知識時,由于其涉及時間這樣的抽象概念,且涉及進位等,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對此,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帶一個時鐘,然后組織學生動手畫一個時鐘,將抽象的時間用真實的鐘表表現出來,以此調動和培養學生的思維。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和提升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立足教學實際,大膽創新文本,對學生的創造思維進行充分的挖掘,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教學效率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