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福建省屏南第一中學,福建寧德 352300)
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有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看風景等用途,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由此延伸開來,廊橋模型制作課便是以造型豐富的廊橋為模型讓學生進行手工制作的一門課程。那么,在高中階段開設廊橋模型制作課究竟有哪些價值呢?以下筆者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針對上述話題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
通用技術在高中課程中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并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廣大學生的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從高中通用技術學科的定義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其對于學生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也正因如此,一線教育工作者們致力于優化高中通用技術學科的教學模式,以期通過自身的教學不斷促進學生的更好進步與發展。
開設廊橋模型制作課便是有效落實上述教學目標的極好方法之一。廊橋模型的制作涉及眾多的科學原理與知識,需要制作者認真鉆研原理,反復嘗試與摸索,最終才有可能成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經歷“發現與明確問題—制訂設計方案—模型或原型制作—方案優化”的過程,也將接觸到眾多的人文知識與科學知識。很顯然,這與高中通用信息技術學科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培養學生技術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教學目標相契合。
以木拱結構廊橋模型的制作為例。學生結成小組分工合作,團隊成員先是測量包括橋長、橋高、主梁,甚至每一塊主要木構件的厚度,并將這些數據一一整理繪制成圖紙,更是通過“復制”造拱技術,用廢棄紙張卷成圓柱狀,再將其嵌入而成。此外,小組成員還結合專業知識在橋面設計增加了“V 字斜撐”,使得橋身更加穩固。這個廊橋模型制作的過程,不但讓學生認識到了傳統建筑技藝的精妙之處,而且讓他們認識到“廊橋看似龐大,實則需要每一根細小木塊的作用”“一座廊橋從設計圖紙、建造模型、測試抗壓一直到正式完工,這其中考驗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個人的細心和耐力”,這些認識對學生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有極大的幫助。
隨著新一輪課程教育改革的推行,實現課程教育與當地資源融合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時代背景下,基層一線教育工作者們紛紛從學科教學實踐出發,立足當地實際情況,積極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學科教育資源,以求將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挖掘課程資源,實現課程教育與當地鄉土實際融合”這一先進的教育理念應用開來[1]。而開設廊橋模型制作課是實現課程教育與當地人文資源有效融合且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有力證明。
我們當地有著悠久的廊橋建筑史,這是因為我們當地在歷史上山高路遠,群峰疊翠,而按照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邊上一定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梁免受日照雨淋的破壞,更可起到風雨亭的作用,為路上的行人遮陽、擋雨,提供短暫的遮蔽處。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當地的廊橋數量眾多,結構類型更是多種多樣,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嘆。
開設廊橋模型制作課的過程中,學生的廊橋模型有的用玻璃制成,有的用紙板制作,有的用吸管、竹子搭成,極具想象力。這些廊橋模型有著精湛的技藝,也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學到許多廊橋知識,從中感受到廊橋特有的傳統文化,還能進一步增強對當地廊橋歷史文化資源的自豪感。從這一層面來講,開設廊橋模型制作課實現了課程教育與當地人文資源的融合,在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家鄉廊橋文化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及生活中更加愛橋、護橋,并傳承造橋人的勤勞、智慧和廊橋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廊橋模型制作課的人文價值的重要體現。
通用技術學科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全體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既包括學生的技術素養、技術能力,也包括學生敢于想象、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和勇氣,更包括學生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的提升[2]。廊橋模型制作課程的開設,在很大程度上與通用技術學科的根本教學目標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其開設的價值也表現為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即能將學生培養成一個真正的學習者,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
在制作廊橋模型的過程中,為了重現古廊橋的高超建筑技藝,學生通過查閱有關廊橋的文獻資料,設計制作了四件不同大小的廊橋模型。在了解廊橋的歷史文化、建造工藝以及熟悉其結構特性的基礎上,學生優先選用了紙張、竹筷和牙簽等材料來制作。詢問他們選擇上述材料的原因,學生解釋道“用紙張、竹筷和牙簽等材料制作廊橋模型,一是能保證廊橋結構有足夠的力量維持平衡,更重要的是對這些廢棄的物品進行再利用,也是考慮到了保護環境的因素”。學生的這一看法,體現了他們保護環境、關愛生態的意識。
眾所周知,廊橋模型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精致,這就決定了其制作過程不是簡簡單單、隨隨便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制作者具備充足的細心、耐心與恒心。在開設廊橋模型制作課的過程中,學生選擇好了廊橋的模型,決定用哪些材料之后,便著手開始操作。隨著時間的推進,有的學生持之以恒,面對困難與挑戰不輕易屈服,一次一次地嘗試、摸索與改進,最終憑借毅力與努力成功搭建起了小巧而精致的廊橋,且所制作的模型完全符合工藝制作的要求;也有的學生或由于緊張,或缺乏耐力,搭了一點便草草選擇放棄, 這樣注定是難以得到好的效果的。因此,在廊橋模型制作課程中,教師可以重點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引導,讓他們懂得專注于做一件事所具有的意義。這些熏陶也是廊橋模型制作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式滲透的一種體現,有利于學生將這種精神運用到日后的學習及生活中。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體現。
廊橋建筑融合了傳統建筑工具、技藝、核心編梁技術和榫卯接合,以及一個有經驗的工匠對不同環境和必要結構力學的了解。在高中階段開設廊橋模型制作課,是擴展通用技術課程教學資源的一次嘗試,是優化通用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一次創新,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次非凡之舉,有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更有利于學生重視、保護、傳承傳統造橋技藝,進而使我們的廊橋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在日后的工作實踐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廊橋模型制作課程開設的具體策略,以讓廊橋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能成為一種有利于推動學生獲得給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