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男
(浙江省義烏市城西街道西城小學 浙江 義烏 322000)
古詩詞中蘊含了我國豐厚的傳統文化知識,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新課改的深化,對于古詩詞教學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地提升。而古詩詞教學在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上也起到了積極地作用。如何將古詩詞教學同語文素養進行結合成為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本文將針對這一理念進行論述,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示。
古詩詞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篇幅小,文字精煉,但是每一個字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中也蘊藏了豐富的傳統文化氣息,它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帶領學生去感受古詩詞的文化,讓學生學會品讀古詩詞中的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山行》時,學生可以通過詩人描繪出來的山路、人家、白云還有楓葉這些景色進行感知,教師也可以給學生通過多媒體進行呈現,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的體會古詩詞優美的意境和文字的魅力,這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去使用優美的和古詩已經貼合的語言來進行現代漢語的描述,讓學生獨立的通過語言呈現出一幅秋日的山林圖,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互相分享和提出建議,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會得到一個顯著地提升。
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越來越受到了重視,而學習古詩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式就是朗讀,通過朗讀來培養學生鑒賞古詩的能力。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不僅僅能夠逐漸的領悟古詩的含義,同時還能夠體會古詩詞的押韻,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領悟古詩詞的這種韻律美。同時在學生進行古詩朗讀時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的程度,所以要能夠對其中的一些關鍵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解釋,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輔導下真正的體會古詩的情感和已經,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學生可以感受到詩詞的語言美,能夠展開對于古詩詞無盡的想象,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語調和語氣來進行朗讀。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進行朗讀示范,讓學生能夠大致了解整個故事的內容,然后在朗讀時教師要注意做好示范,做好語氣和節奏的把控,然后再讓學生自己進行朗讀,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整首古詩。
我國古代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很多的詩詞中其實都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一些詩詞中哲理的教學,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而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是核心素養的主要目標之一。所以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中要挖掘出可以進行哲學思想滲透的內容,全面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題西林壁》時,這首古詩其實就是一首哲理詩,其中對于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呈現出不同的景象詩人進行了描述,其實也在告訴我們看待任何的事物都要從客觀出發。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能夠認識到作者的這一思想,也能夠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和,借著詩人的思想讓學生去感悟,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詩詞中有很多豐富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目前成為了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方向,同時也是核心素養的一項內容。那么教師應該把握住古詩詞中具有家國情懷的內容的,更好的滲透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獲得深刻的感悟和認識,從而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示兒》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陸游這位詩人,讓學生充分了解愛國詩人的一生,通過詩句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詩人臨死前還心系國家,寫出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詩句,同時自己臨死也不忘將愛國的思想傳遞后后背。通過這種講解滲透,有效的建立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目前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語文教育更加側重的方向是語文素養的培養,所以古詩詞教學采用朗讀和引導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展開聯想,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情感世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