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官路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341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教師在數學施教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積累,更要關注其數學思想的成長,培養其數學實踐應用能力,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1]。
數學源于生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接軌意識,深入了解學生的數學認知基礎,針對學生生活認知展開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教師的科學引導,以及讓學生與生活中的數學進行零距離接觸,勢必能生成豐富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的探究需求。
例如,在講授“比例尺”相關內容時,教師為學生做出具體規劃設計:在本子上畫一條5厘米的線段。學生很快就完成了操作任務。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要畫出一條5米長的線段,這個小本子能夠放下嗎?學生自然給出否定的答案。為了讓學生形成系統的學習認知,教師出示班級平面圖和學校教學樓平面圖,并進行提問:“班級這么大,學校教學樓就更大了,你知道是怎樣把它們畫出來的嗎?”在這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本子上畫5米長的線段,從學生的思維障礙點上切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觀察地圖,讓學生逐漸進入學習情境之中,這樣學生就對比例尺有了更直觀的認知,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這種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需要數學,讓學生進一步意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學啟于思,思啟于問。”我們不能只教給學生現成的數學知識,還應教學生把現實中的數量關系,提煉成“問題”,并傳授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認識到數學的價值[2]。
同樣在“比例尺”教學中,當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之后,有個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一些大的事物、地方可以畫在圖紙上,那小的東西呢?如自然課本上的一些細胞它們是怎么畫出來的呢?”這個問題的提出,讓教師很驚喜。該生不僅善于思考,還善于觀察和聯系,把數學知識與自然科學聯系了起來。教師更應提供豐富的問題情境,讓知識綜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各學科知識間的聯系與應用,樹立解決問題的意識。
例如,在“購房中的數學問題”的教學中,教師提問:“你認為買房時會遇到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如果你要和爸爸媽媽一起購買房子,你如何替父母設計購房方案?”學生拿到這些問題后,立刻展開討論。有學生說要考慮房價、地段、面積、付款方式等實際問題,也有學生提到房貸利息計算。如此一來,學生原來單薄、單一的問題意識一下子豐滿起來,并意識到生活中的問題并不像課本上那么簡單明了,從而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練習是學生應用知識的一個重要平臺。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已經具有足夠的數學知識,卻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他們每天都進行大量的練習,但缺乏有效的數學思考。而多樣化的練習,既能溝通知識間內在的聯系,又能開拓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其數學敏感性,促進其學科能力的成長[3]。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搭建平臺,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首先,練習設計挑戰性。富有挑戰性的練習不僅僅是指有難度的練習,更是指知識分析綜合方面的挑戰。以往的練習呈現方式要么是一題一答式,要么是面向學優生的高難度題,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教師應設計有挑戰性的練習,以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增強。
例如,在六年級畢業前復習時,在“數的整除”這塊知識里,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猜一猜,老師的QQ號碼是多少?”號碼從首位起依次滿足:第一個數字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第二個數字是最小兩個質數的和;第三個數字和第九個數字是最大一位數與最小奇數的差;第四個數字和第七個數字是最小的合數;第五個數字是最小的奇數;第六個數字和第八個數字是最小的自然數。學生拿到問題后,紛紛投入練習,并不時歡呼“又寫出一個數字了”。當所有的學生都準確念出答案的時候,筆者發現他們的那種挑戰成功的喜悅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其次,練習設計拓展性。生活并不是由一道道數學題堆砌而成的。所以在練習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還原一些生活中存在的特殊問題。在很多數學練習中,習題都充分地給出了需要的所有條件,在無形中就導致了學生的依賴性,一旦遇到不明確的信息,學生便會出現思維瓶頸。例如,“小米家距離學校300米,小劉家離學校500米。問小米家離小劉家多少米?”因為方向的不同,這道題就會有不同的解題策略和答案。像這樣有多種可能性的問題,在生活中到處都有,因此,老師要多給學生展示生活的問題原型,逐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最后,練習設計推理性。生活中的問題,有時候并沒有拿出筆和紙的計算時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口算,甚至是心算的能力。當學生在不斷重復計算45×75、29×47等練習時,另外一些國家的學生卻不斷地在想著類似這樣的問題“根據15×15=225的結果,你能推算出15×14等于多少嗎?14×16呢?”“不計算,你能知道以下算式的結果各是多少嗎?35×35,34×36,45×45,46×46。你發現了什么?你能表述它嗎?你能證明它嗎?”同樣的計算,不同的學習方式,其獲得的價值迥然不同。
“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的世界隔絕開來。”教師要從學生數學學習訴求出發,引導學生走向社會,進入生活,展開豐富多彩的數學訓練活動,以快速強化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與學生生活認知實際接軌,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當學生有了知識儲備之后,迫切需要體驗知識的神奇和魅力,而課外實踐活動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教師應多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數學的價值。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度量衡單位換算等概念的理解,也鍛煉了其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數學乃解開一切科學難題之鑰匙。”因此,數學不能掉進分數的陷阱。為了學生的更好發展,我們要做一個教學上的有心人,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