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杰
(廣西百色靖西市祿峒鎮祿峒中心小學 廣西 靖西 533800)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與學生在課堂中是否真正的有所收獲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那么這節課往往也被我們認為是成功的。為了能夠構建出這樣成功的課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也應該積極地創新課堂教學的模式。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作為教師要能夠從問題入手,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找到有效的措施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課前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教師應該通過現代化的一些手段或者預習學案等這些新的預習模式來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前預習的活動中,讓學生能夠通過預習掌握基本的知識,了解自己的薄弱項,避免了學生自己預習時候的盲目性,這樣學生便能夠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中,針對性的進行聽課。教師通過學生完成的預習學案上面的任務也能夠認識到學生哪些地方問題多,那么課堂中也會進行重點的講解,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尤其是對于農村地區大部分的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長也外出打工,因此學生在家中并不能夠接受到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我為學生在學案中設置了“我能行”這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設置了一項調查:本節課生字詞是否能夠讀準讀音?本節課的課文是否能夠讀通順?然后把預習學案收上來看學生的一個基本情況,這時候教師可能就會對學生這一部分的預習情況有一個了解,課堂在對生字詞教學時,就可以針對一些掌握不太好的學生進行提問和指導,也幫助其他的學生進行一個好的復習。
語文教學離不開聽說讀寫訓練的結合,這樣才能夠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地設計聽說讀寫的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在語文課堂中開展聽的訓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文配樂朗讀的聆聽或者是教師的范讀,通過這種方式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引導著學生走到文本的情境中。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聆聽配樂朗讀,從朗讀的情緒中還有字里行間體會到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深刻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除了培養學生聽,教師應該積極地利用部編版教材中涉及到的口語交際環節去訓練學生的說,即口語表達能力,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針對于每一冊書中口語交際的主題讓學生發表意見,暢所欲言,教師需要進行積極地引導。除此以外就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讀和寫。教師的語文教學要能夠做到讀寫的結合。比如在學習了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最后一單元讀書的相關方法的文章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總計讀書的意義,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到讀書的方法,進而為后面作文讀書筆記的練習奠定基礎。所以讀和寫是不可分家的兩個重要的環節。
學生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要能夠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規律的探尋,然后巧妙地安排課堂的教學結構,能夠鼓勵學生獨立的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領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分析,設置相關的討論和練習的時間,這也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草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和體會最后的結尾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讓學生去體會蒙漢情和天涯碧草,找出文中對應的語句,進行句子和詞語的品讀,通過這些品讀讓學生討論和思考,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的總體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體會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深刻的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通過這種討論和思考,優化教學的結構,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而達到有效課堂的構建。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構建有效的課堂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目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地創新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