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紅
(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江蘇南通 226001)
創設情境對于數學課堂具有明顯的推動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創設接近學生生活的、直擊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學習情境,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利用好奇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數學課堂常用的情境創設方法[1]。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將問題融入常見的生活中,經過觀察、比較和交流等多個環節,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沿著問題展開探索。這樣可以在第一時間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開啟學生的數學學習之旅。
例如,在“24時記時法”的教學預設中,筆者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學生認識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則上。學生只有發現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不同點,才能促進其知識遷移和建構數學模型。而在預設具體教學環節時,筆者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導入方式,而是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明明和小華約定在周六的6點一起跑步鍛煉身體,到了約定的時間,明明和小華都準時到達了約定的地點,但并沒有遇到對方,這是怎么回事呢?伴隨著話外音,課件上展示出一面時鐘,鐘面上的指針指向6。對于這個問題,學生猜想他們是不是約錯了地點,很快被大家否定了,又有學生提出“是不是他們沒有說好時間是上午還是下午”,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這個想法的推動下,學生調動了已有經驗:一天中有兩個6點,上午有一個6點,下午有一個6點。至此,疑問解開了,沿著這個話題,筆者追問學生:上午的6點和下午的6點我們可能在干什么?學生在這個話題中正確區分了一天的兩個6點,加深了學生對普通記時法的記時規則的認識。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探索避免這一矛盾的方法,不少學生產生了將24小時全部展示在鐘面上的想法,于是對24時記時法的學習由此展開。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營造了一個矛盾的情境,讓學生結合事例猜想矛盾的背景。在交流中,學生回顧了普通記時法的記時規則,并對“如何避免這一矛盾”的問題進行探索,激發了用24時記時法來記時的欲望,由此開啟他們的數學探索之旅。
數學與生活聯系密切,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情境應讓學生置身于生活中,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可以為生活服務[2]。這樣學生不僅具備了良好的學習背景,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且還可以加強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例如,在“超市建在哪兒”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張齊華老師的教學藝術。張老師從建一個超市的話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超市建在哪里最合適。學生開始認為應建在兩個校區中間,然后有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不同的看法:要結合小區的人數來考慮。張老師根據學生的意見拋出相關數據后,學生考慮到其他因素,如小區的實際購買力、購物習慣等,還有的學生從網購對超市的影響等角度出發,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讓“超市建在哪兒”的問題越來越深入。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深刻體驗到數據調查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也體會到數據研究的多方位、多角度性,整個課堂圍繞著這一生活問題,有趣、有序地展開,學生在學習中收獲良多。
在這一案例的教學中,張齊華老師選取了一個切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從消費者和超市老板的角度體會超市建在哪兒的實際因素,學生的認識從最初的“建在兩個小區中間”到考慮到實際購買力等因素,再到之后綜合各種因素來決定,可以說這一生活情境伴隨著整節課的學習。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生活,也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發展數學認識,這對學生的數學發展十分有益。
學生的知識結構在不斷累積中發展而成,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如果能創設貫穿全課的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環節中體驗其中的聯系,就能讓學生在比較不同環節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中建構數學模型,這樣學生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入。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些連貫的情境,推動學生的整體數學認知。
例如,在“周期規律”的教學中,筆者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創設了一個體育課排隊的情境。教師邀請學生排隊,特意按照男、女生依次間隔一個的規律,學生發現規律后,教師拋出問題:照這樣的排列,第10位同學是男生還是女生?筆者引導學生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學生的第一反應是用單雙數來確定第10位同學是女生,當然也有學生想到了用除法算式來計算有沒有余數的辦法。之后筆者調整情境,展示出體育課上教師要求一排女生一至三報數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繼續研究如“第19位同學報幾”的問題,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構建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模型。在之后的學習中,筆者又創設了一至四報數的情境,讓學生體驗排隊問題中的周期規律,讓學生體會用除法算式解決問題中各個量的含義。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排隊情境貫穿始終,學生在排隊報數的過程中體驗到周期現象,發現了簡單的周期(ababab類型)可以用單雙數的方法,復雜一點的周期問題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解決。學生結合實例體會到周期問題應先確立幾個物體為一組,然后用除法解決時,這個數應作為除數,然后重點關注余數的規律,這為學生的數學建模提供了便利。
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開啟數學探究,而且可以利用情境來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將學生的數學學習向外延伸。好的情境具有延展性,在簡單的變化中可以讓學生體驗數學內容的豐富,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
例如,華應龍老師在“圓的認識”教學中,從一個尋寶情境出發,引導學生一步步發現到定點距離等于定長的點。學生首先想到前、后、左、右的點,然后在這幾個方位的中間位置,學生發現這些點還存在于四面八方,在中心點的周圍有無數個這樣的點,至此,學生就建構出圓周的模型。此時華老師引出“圓,一中同長也”,學生對這句話有深刻的認識。但令人驚嘆的是,華老師的情境絕非到此為止,在之后的全課總結時,華老師提出新的問題:符合條件的點僅在這個圓周上嗎?華老師以此啟發學生發現符合條件的點還可以在上、下等位置,將學生的想象延伸到空間上,讓學生發現到定點的距離相等的點可以形成一個圓球,這對于學生空間思維延伸能力具有突破性指引作用。體味這個情境,其邊界的延伸讓人驚嘆,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有效拓展了數學視野。
總之,情境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起源,是推動學生數學理解和數學領悟的重要平臺,是拓展學生學科視野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實際,創設有效的、切實的教學情境,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讓情境課堂綻放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