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玲
(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趣味性,是指教師合理利用適當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享受識字教學的過程,并能在一系列活動中了解漢字的意義和構成,從而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當前,不少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趣味識字教學的魅力,開始在課堂中通過游戲或兒歌進行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教學效率有待提高。鑒于此,本文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幾種教學方法。
當前,不少學生認為漢字的發音和結構書寫都比較難,且一堂課上出現的生字過多,因此很難提起對漢字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感覺不到學生的學習熱情,便認為學生對漢字還存在疑問,一味地將漢字涉及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導致學生對漢字的學習更加茫然。鑒于此,教師應改變以往“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利用學生喜歡的猜謎游戲激發學生對認識漢字的興趣。這樣,學生就能自主地進行漢字學習,甚至在教師還未透露教學內容時就已經開始自學,這對學生認識漢字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另外,教師要注意謎語設置的難易程度,盡量使一年級的學生經過片刻思考或討論后就能得出答案,如果謎語太難就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1]。
例如,《樹和喜鵲》一文涉及的生字較多,教師可使用猜謎語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喜鵲的謎語可以設置為:黑褂子,白前襟,站在枝頭報喜訊(打一動物)。擬人手法的謎語對學生來說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結合繪畫一起進行。教師可以手持畫板畫出黑褂子,之后稍做停頓,引導學生說說有“黑褂子”的動物有哪些。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企鵝。此時,教師可以通過“站在枝頭”使學生意識到企鵝是不正確的。教師邊畫畫邊引導學生,直至學生猜出喜鵲為止。以此類推,在學生對本課涉及的生字有大致了解后,教師就可以開始這篇課文的講解。
有時學生能順利讀出或寫出漢字,但對漢字意思卻不太明確,只是應教師或課本的要求進行熟記和默寫。這對學生全面地認識漢字是非常不利的。為了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進行“你做我猜”的游戲,由一位學生根據對漢字的理解進行肢體動作的表演,教師和其他學生猜詞語。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意思的理解,還能鍛煉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講授《小青蛙》一課時,教師除要讓學生熟練背誦兒歌外,還要從生字入手進行教學。課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你做我猜”的游戲,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理解漢字的意思。首先,教師表演,讓學生猜字。課本上的生字較少,因此,學生只需依照教師的表演在課本上尋找漢字,這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其次,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打樣”進行分組表演,之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投票選出幾名學生擔任評委。最后,在3分鐘內猜出最多漢字的小組獲得勝利,每個小組成員都可以獲得紅花或者五角星獎勵。這種對抗性比賽的表演方式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漢字的組成及其各部分的意義,從而達到鞏固學生記憶的目的。
再如,《四個太陽》一文中涉及溫、暖、陽、校等生字,由于學生在之前的課上已經進行過“你做我猜”游戲,所以此次課上教師可以直接選取幾個積極的學生上臺表演,讓其他學生負責猜字。不同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不同,所以表現也不大相同,課堂教學中充斥著學生的互動,“這個是‘陽’,太陽的‘陽’!”“不對不對!”。在猜字和表演中學生完成生字的學習。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漢字的構成可以按字形結構、字音等進行分類。“送字回家”游戲就是讓學生根據漢字的結構進行分類并重新組合,讓學生在組合的過程中了解到漢字的各個部分,加深學生對漢字結構的理解[2]。
例如,《姓氏歌》這篇課文涉及的生字較多,但由于這篇課文比較朗朗上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朗讀使學生對文中的生字有大概的了解。其次,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漢字的各部分卡片進行展示,主要是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的漢字,如李、吳、雷、張、許等,方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尋找。同時,教師可利用PPT出示本節課涉及的漢字,讓學生根據PPT上出示的漢字進行各部分漢字結構的重組。再次,教師將卡片下發至學生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手中的卡片在班級內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他們不斷尋找與自己合適的卡片并進行組合。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最終的選擇結果進行展示,兩兩一組,說出自己所代表的漢字及自己是上下結構還是左右結構,幫助學生加深對漢字的認識。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讓學生在歡樂的游戲氛圍中了解漢字的組成結構,可謂一舉兩得。
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寫錯漢字的筆畫、多寫或少寫一筆的情況,單憑教師的統一講解,學生很難記住。為改變這一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互相“診病”,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診斷,找出對方寫漢字時的錯誤并改正。在這種互相“診病”的游戲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他們既希望能在同學的漢字書寫中找出錯誤,又希望同學為自己“診病”,從而在以后的漢字書寫時避免類似的錯誤,這在無形之中減少了學生再寫錯字的情況[3]。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將出現不同錯誤的學生劃分到一組,使學生能夠發現彼此的漢字書寫存在的錯誤。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在組內進行互相默寫,并檢查彼此漢字書寫的筆畫順序,以及是否有筆畫的遺漏或添加。最后,教師要讓學生根據同學的檢查進行修改,并針對寫錯的漢字進行多次默寫,以加深記憶。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互相檢查的過程中明確自己在書寫過程中易犯的錯誤,比教師的講解更有針對性,同時,學生也就能合理利用這種方法找出自己出現的錯誤,并加以改正。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認知,使學生逐漸體會到漢字的魅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