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丹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福建福州 350001)
《易經》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小可立人,大可立國。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中,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流砥柱,支持著民族精神的傳承。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向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和浸染,從校園文化建設,到學校各類活動的開展,再到課堂學習,傳統文化的滲透無處不在。學校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親近傳統,潛移默化地感受傳統,從而使其真正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當成一種記憶、一種認同、一種情懷。
習近平多次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兒童教育是將來立身于世的基礎,人的德性、操行、人格、志向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其對個人的未來,乃至國家的命運所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周易有“蒙以養正”的觀點,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應充分重視滲透優秀傳統文化[1]。
因此,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選擇《論語》中“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作為校訓。修身養性,言志抒懷,當以詩成之;待人處世,榮辱進退,當以禮成之;高尚情操,藝術修養,當以樂成之。這正是我們不斷奮斗的目標——將“詩、禮、樂”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內心,讓傳統文化的精髓鑄入成長的靈魂。
在校園景觀的布置上,學校選擇展示傳統之美的“中國風”。當你漫步校園,春可嗅蘭,夏可觀蓮,秋可聽竹,冬可賞梅。梅、蘭、蓮、竹等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氣節”的植物,成為校園四季中亮眼的風景,成為陪伴學生學習玩耍的伙伴。學校還充分利用黑板報、專欄、墻壁、甬路、走廊,配合傳統名言警句和古詩詞,將傳統教育滲透到每一個角落,無處不在。
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在校園建設上注重古典元素的融入,著力打造“書香校園”。“臨池學書”“清源棋臺”“歐齋”等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校園小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三、四層樓的連廊上,學校還陳列了端硯、歙硯等中國古代“四大名硯”的實物和相關介紹;同時展示了學生的優秀國畫、篆刻作品。這既裝點了校園,讓書香四溢,也為學生營造了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
在教學樓的各個樓層中,隨處可見的“電子閱讀機”“圖書借閱機”,更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經典閱讀書籍,讓其自由泛舟書海。在古人的字字珠璣中,閱讀成為一座無形的精神橋梁,將學生與傳統文化經典緊緊相連。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除感受外,更要親身體驗。學校重視各類校園活動,并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傳統文化教育自然融入其中。同時,學校也注重活動對生活的延展和影響,以點帶面,調動學生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并為學子們所崇尚。
例如,每周二下午的學校社團活動,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開設了古琴、陶藝、篆刻、陶笛、書法等多樣的傳統文化課程,并聘請傳統藝術表演家親臨學校,為學生授課指導。琴聲振振,跳動的不僅是琴弦,更是流傳千年的心弦;陶藝流麗,暈染的不僅是色彩,更是埋藏千年的古韻;篆刻雋永,雕刻的不僅是古文,更是流傳千年的文化。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基礎,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團,并在每周的活動中,用手體驗傳統文化的美。學校還給予社團成員廣闊的展示舞臺,用精彩的作品帶動更多學生愛上傳統文化。
在2018年鼓二學區共同體活動中,五校聯動以“詩藝棲息,快樂成長”為主題,樂歌聲聲誦經典。各班舉行詩藝大聯歡,涵蓋古詩詞吟唱、古琴演奏、團扇繪畫等精彩紛呈的節目。整場共同體活動讓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成了詩樂的海洋,學生在這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得到心靈的浸潤。
同時,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還重視傳統文化與德育少先隊活動的密切結合。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曾多次開展“長征之魂 薪火相傳”紅色教育少先隊活動課。輔導員教師帶領少先隊員走進革命歷史博物館,追憶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懷。每逢元旦,學校會舉行少先隊隊前教育和入隊儀式,讓父母也參與其中,親自為一年級少先隊員系上鮮艷的紅領巾。革命傳統教育代代相傳,深入人心。
在春秋季研學活動中,學生走進三坊七巷尋名人故居,了解坊巷歷史,親臨故地感受文化,領略老福州的風姿和榮耀;走進烏石山觀摩摩崖石刻,觸摸歷史的溫度;登上于山,訪戚公祠,游白塔,參觀郁達夫故居和中國革命大學舊址,用腳丈量傳統文化。
寒暑假也是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浸潤的好時機。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夏令營、冬令營活動豐富多彩,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在“‘榕延’情緣,走進老區延安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活動中,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學生與延安楊家嶺小學的學生手拉手,邀請對方來到自己“家”中,并利用一周時間作為“小主人”,招待遠方的來客,從而學會分享和感恩。
此外,踐行優秀傳統文化,還需要與民俗生活相聯系。民俗是活著的傳統。民俗中的儀式感,更是讓學生獲得心靈歸屬感的最佳途徑。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推廣“我們的節日”活動,每逢傳統節日,各班開展傳統教育:端午節,各班請家委會來教孩子們包粽子;重陽節,六年級的學生將特色晨會表演搬到敬老院,真真切切實踐尊老敬老;拗九節,孩子們跟著爸媽學做拗九粥,以自己的孝親敬長行動度過福州的特色節日;中秋節,學生用自己的才藝繪制出一張張“月箋”,用詩詞歌賦寄托最美好的祝愿;在福州冬至習俗中,搓“米時”寓意“時來運轉”,各班學生學用福州話唱童謠,搓“米時”共分享;元旦,學生組織自己的迎新活動,如寫“感恩卡”、參加新年運動會、制作水果拼盤等。辭舊迎新的精彩活動成為學生美好的童年記憶。由此可見,重視傳統節日中的儀式感,能讓學生的成長與文化的根脈相連。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僅僅表現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更扎根在每節課上。文化傳承推廣的主力軍是教師。教師的言傳身教是學生最好的榜樣。因而,抓住“師資”培養,正是執傳統文化傳承之“牛耳”。
古人有云:“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強調師德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有利于建立社會對教師的尊重,也能形成文化傳承上的良性互動。學校應充分重視師德師道,通過教研、讀書會、閱讀分享等方式不斷培養教師傳統文化底蘊。
深諳文化之道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下成長。在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的清晨,瑯瑯書聲從早讀課堂中傳出,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誦讀小古文、唐詩宋詞、《聲律啟蒙》《三字經》等優秀傳統篇目。學生不僅誦讀經典,更用經典規范自身言行。每周的少先隊活動課上,教師組織學生舉行“飛花令”“猜字謎”等比賽,將優秀傳統文化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孩子童年的游戲中。
此外,學校還很重視校本教材的選編。貼近本校學生情況的校本教材,更能調動學生的感知力,重新擦亮傳統文化中閃閃發光的瑰寶,并使之變成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開設語文素養班,并以經典古詩文為教材,在字里行間追慕古人的高風亮節,讓童心銘記民族魂。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陣地,學校肩負著非常重要的啟蒙職責。我們當深知自己肩負的文化使命,不僅要讓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更要進童心,要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成為學生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