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明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清燕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教育不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也是社會和每個家庭的事情。我校是一所由五所鄉村麻雀學校撤并而成的,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家長的學歷基本上都是初中畢業,家庭教育意識不強,家風建設基本上是空白的,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引導。引導家長建設良好家風,是我校促進家校有效合作的主要策略。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宋慶齡同志也曾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時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這正是孩子們長身體、長知識,培養性格、品德,為形成世界觀打基礎的時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深遠的影響。一個孩子好的習慣養成,跟其父母的關系最大,有怎樣的父母,就會有怎樣的孩子,要想讓孩子幸福成長,必須給他們一個幸福的家庭,給他們一個優秀的家長。學校以此為目標,以家風建設為著力點,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家校合作,逐步促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致性,帶動學生、家長、學校共同進步。如學校通過開展家風家規評比活動,在活動中,家長在學校號召下踴躍參與,積極響應,和孩子一起紛紛建立起自家的家風家訓,各班以小報或講故事的形式展示自家的家風,通過活動讓孩子表達對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的感恩和感激之情,讓孩子學習優秀傳統家訓、家書,分別講述自己的“家風家訓家規”。家長們暢談“家風家訓家規”的認識、感受和體會,最后通過學校評選產生一系列優秀作品。在慶“六一”活動展演之際進行“傳承好家風、好家訓”頒獎和宣傳,引導學生、家長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講道德、守規矩、重家風,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帶動學生、家長、學校共同進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倒塌下來”。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僅僅靠講規章制度是不夠的。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要在實際活動中體現出來,做到知行合一。《荀子·修身》曾有這樣的一句話:我聽說了,然后又忘記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記住了,我動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句話說明實踐活動是檢驗行動的標準,是提升能力的標準。
因此,學校深入開展家風建設活動,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深化家校合作,使家長、學生在“玩”、“做”的過程中,感受家庭的和睦,共同示范。如通過開展“最美孝心少年評選”活動,以尊老、愛老、敬老、助老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和著力點,把中華民族“崇孝”的傳統美德植入到學生的大腦中,融于學校的德育體系中。通過“孝心教育”,抓學生的愛心培養,把學生愛父母、愛家庭的感情擴大到愛他人、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的崇高境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利用學校的親子園基地開展“親子燒烤活動”,為親子、師生、生生更多溝通搭建了很好的平臺,讓父母與孩子、孩子與同伴、教師與家長在參與活動的過程學會包容別人、學會友善待人,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監督、檢查評比。從教育心理學來說,有效的評價能激發人的動機,誘發人的行為,使其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努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活動中,學校充分引導家長有目標地參與家庭教育。為此,學校設計了“幸福銀行——學生校外習慣養成積分存折”,從“禮讓、作業、閱讀、家務、鍛煉、”五個方面評價,讓家長監督、評分,學校每月統計一次,對獲得高分者進行表彰和宣傳,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家庭教育活動。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為家長助力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指明了方向,拓寬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徑,助力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家校合作,共同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這是學校德育工作一項常規而又無比艱巨的任務。我校以家風建設為抓手,推動家校合作,把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立德樹人這棵種子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經過分析可見,以優良傳統家風為著力點,豐富的活動深化家校合作,探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引導家庭對家風傳承與家風塑造的相關舉措都在予以全方位的重視,同時也在致力于運用良好家風來創建和諧度更高的家庭整體氣氛。因此在實踐中,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深化合作,讓傳承優良家風的舉措以全方位的弘揚,建設優良家風并且創建和諧的家校合作,讓學校、家庭、小孩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