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金龍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云嶺鎮章渡學校 安徽 涇縣 242500)
在中學數學改革的實踐中,我把小組討論引進了課堂教學,并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總的認識是:課堂討論不僅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重視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和社會活動能力。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和體會:
1.1 在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組織討論。越是教材的重、難點越要通過討論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攻克教學的重、難點。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時,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出示討論題:“如何判斷一個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舉例說明。”很多學生往往只重視到:“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這一條件,而不能看到教材中“這樣的整式方程”這一條件。這時組織小組討論,部分小組能找到這一條件,然后通過分組交流,小組間的討論,老師的評判作用加深學生印象,同時可使學生自學能力無形中得到提高。
1.2 在發現和概括規律時組織學生討論。當要概括學習內容,發現規律,提取思維精華時,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參與總結過程,鍛煉思維。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時,出示了
這四組題時,我組織學生討論除了通過數軸來找 它們的解集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這樣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學生更濃厚的興趣并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每個小組都討論得非常熱烈,小組間的互補熱情高漲,通過小組匯報的討論結果教師及時歸納:“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解不了”這一口訣,同時出示判斷實例,這樣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同時又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組織引導學生合作和討論,可以使他們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思路進行分析和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從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這樣,既能達到增強學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分析,自我調整等認知能力。例如:在討論多邊形的密鋪問題時我給出三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通過課堂討論不僅使學生相互之間受到有益的啟發、披露謬誤,而且及時糾正了學生在數學思維活動中的偏差。通過課堂討論學生不僅掌握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促使學生不僅豐富自己的見解,還有利于學生的廣泛遷移。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彼此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辯論,可以進行不同層次的信息反饋,形成導向信息交流,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與別人合作共享、學習做人的重要途徑。
3.1 課堂討論的問題,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思考性。過于膚淺的問題,過于直觀的問題,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過于深奧生僻的問題,超過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無從下手,或望而生畏,也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因此,過于簡單的問題不必討論;過于深刻的問題,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特點,分層次討論使討論的問題難易適度,富有思考性。
3.2 課堂討論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在課堂討論中,大多數采用同座同學討論,或前后座四名同學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教師只是巡視一下,很少有教師融進討論小組中來參與學生的討論,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討論方法的指導。我們常常發現,討論時表面上很熱烈,教師卻袖手旁觀,在這種表面的討論中,學生很難有實實在在的體驗和感悟。
3.3 課堂討論后,要全面匯報討論的結果。這一環節幾乎每位教師都能做到,但要把全部意見都匯報到老師這里來,做得就有些不夠,往往只找一、二名學生匯報一下意見,只要和老師講的內容基本相同,便表揚一番,草草收兵。這樣做,仍舊沒有擺脫學生為教師教學服務的舊觀念。
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課堂討論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需要,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重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果合理地運用課堂討論的策略,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