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蘭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禾倉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體驗式學習,是指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積極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境進行感悟,使學生在親歷和體驗過程中理解知識、發展能力、建構意義、生成情感,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充分感受蘊藏于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本文主要結合一些教學課例談談體驗在品德課堂中的一些教學方法和感受。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的過程中,喚醒經驗,激發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根據課程內容,在課堂中創設貼近生活的場景進行教學,讓學生們自然而然的走進這個生活情景中,通過親身體會其中,發自內心的說出心聲,讓學生感受到品德課的樂趣,從而愛上品德課。
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認一認祖國的政區》,老師播放音樂《愛我中華》滾動播放中國各地的名勝古跡,然后說“同學們,在假期里,你去過祖國哪些地方旅游呢?最讓你難忘的地方在哪?”
同學們爭著回答:“廣州小蠻腰”“上海迪士尼樂園”“北京天安門”……
老師:“看來同學們去過的地方真多,今天我們一起到祖國各地走一走,認識祖國的政區。”
通過這樣的激情導入,營造課堂互動的效果,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大家有話可說,帶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就會喜歡上品德課。所以在品德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巧妙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思考,獲得體驗。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教師應從關注知識的傳授轉向關注學生的發展,引導學生道德踐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獨立思考和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堂必須增強學習的活動性,在活動中開展品德教育。課堂游戲是課堂活動的有效形式。思想品德課教師應該通過不斷創設課堂游戲,讓游戲成為學生學習的“起搏器、加速器和助推器”,讓學生享受品德教育的快樂,愛上思想品德課。
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認一認祖國的政區》教學中,我設計了“政區知識比一比”的過關游戲活動:第一關:我說你猜:根據老師提供的信息猜政,第二關:看景點猜政區,第三關:看車牌認政區,第四關:聽歌,猜政區。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老師教的開心,學生學的快樂,更好地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
教學內容為主,教學形式與方法都是其次的。正確處理好了教學內容,明確了主題、主線之后,再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根據品德課的“生活化、活動型”的特點,教師更是應費心如何創設真實有趣的情境。而創設情景最便捷的就是多媒體教學,教師應采取生動的圖片、音樂,再輔之生動的語言,讓情境教學更加的引人注目。
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認一認祖國的政區》中,如果只在課堂上泛泛的根據圖片進行講解,會使知識不易于理解,無法激發學生探索地球的興趣和愿望。所以在課前,老師提前在互聯網尋找一些關于介紹祖國政區的視頻短篇,在課堂上進行播放,讓學生看影像直觀地了解了祖國各地的風景名勝,并播放《祖國行政區歌》和生動的中國地圖,讓學生了解中國政區的所在位置。變抽象為具體,不僅給傳統的品德教學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達到拓寬視野,加深體驗,激活思維的目的,使我們的品德課堂更富生趣。
要真正發揮品社的功能,品德課還要堅持課內外結合,要和家庭、社會教育互相結合我們在教學中,要以理論知識為依托,以觀察,體驗感悟為主要途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實踐體驗,來感知和認識生活,讓所學知識不僅只是裝入學生頭腦,更能體現在學生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中,激發道德情感,使之能自覺的將所學知識自主體驗,增強社會責任感,感悟生活的真諦,提升思想品德課實際效果。
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二年級《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二單元《收獲中的學習與發現》中的第三個主題活動,教材中的主題是《我們這兒的農產品》。她結合我們從化本地農產品豐富的特點,課前就安排孩子們在雙休日,跟家長一起到市場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了解市場上有些什么農產品,它們各來自什么地方,有哪些是產自我們從化本地的農產品,又有哪些是新品種。通過這樣的課前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生活中,了解身邊的實事,感受生活的美好。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品德課堂體驗色彩更加濃厚,更好地讓學生活學活用,“活”出精彩。
小學思想品德新的課程標準也提到:“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所以我們應當努力探索創新性的體驗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才能更有效地落實品德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