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滿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南海中學 廣東 佛山 528000)
語文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的學科,語文作文又是語文學科中能夠直接表達學生觀點和思維的一個部分。在近年的教學改革當中,我們一直強調讓學生能夠打開思路,進行發散思考,將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而作文就是我們訓練學生形成這種能力、展現這種能力的關鍵內容。根據近年來的高考內容變革來看,高考的命題思路也是在將作文作為這種教學思路升級的重點陣地。因此,在今天,我們有必要改變過往的語文作文教學思路,有策略地幫助學生進行時事類的作文寫作訓練,應對高考的變化。
1.1 讓學生擁有更自由更具體的表達。以往我們的高考語文的出題思路比較固定,在一定時期里曾經形成了一定的出題模式,其大體內容就是給學生提供一些固定的話題,讓學生對這些話題進行展開討論,如“誠信”、“環境保護”等等。這種出題思路能夠讓學生在作文過程不易跑題,表達的觀點更為集中,保持質量上的相對穩定性。然而其也有一些問題,就是學生的表達思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時,由于題干中給出的主題比較宏觀,因此學生在800字左右的限制中很難將一個觀點細致地論述出來。
而時事內容則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學生在今天的信息社會中與過去時代中的學生所接受的信息內容與信息量已然不同,有些事情即使不發生在身邊,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了解,因此不會造成大面積跑題。在這樣的作文要求下,學生的表達將會更加自由,思路受到的限制就更少。另一方面,作文中出現的時事問題會以具體事例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的情況下,學生能夠在作文中表達更加具體的觀點。
1.2 讓學生得以展現自己的觀察角度。在時事類的作文當中,學生的寫作就具有了一定的自由性。很多時候,當時下一個事件發生時,社會輿論對其還沒有一個定論,這就需要學生自身對其有一定的觀察,并且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和收集到的信息來給出相應的觀點。
我們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就是要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寫作時可以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思維、分析方法融入到對于某一具體事物的觀察中,進而將這種方法遷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里。而一個眾說紛紜的時下之事是錘煉學生熟練運用這套方法的良好素材。
2.1 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無論應對何種考試模式,哪一種作文素材,我們對于學生延伸自身的思考深度、拓展自身的思考維度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如今我們越來越側重時事類的內容最直接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學生可以更多地去關注社會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不要將自身的耳目閉塞。更深層的意圖則是希望學生可以透過事情的表象去看到事情的本質,從而將自己學習的知識和了解的道理與實際生活接軌。因此,學生在一個事件當中去看到本質能能力是很重要的。
舉例來說,2017年全國卷的作文題干中就提到了時下很多的關鍵詞:移動支付、高鐵、一帶一路、廣場舞、共享單車等。這些現象出現的時間很短,但是發生的變化卻很多。學生面對這樣快速的變化,要能夠把握住其變化的根源,掌握其變化的規律,這樣才能夠對這些現象分析得透徹。比如移動支付,這個技術在幾年內使得紙幣的使用率直線下降,同時拓展了支付場景,加快了資金流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國民日常消費。而學生在高中階段是學習過政治經濟學的,如果學生能夠將移動支付這個現象與自己學習過的理論知識相連接,那么就更加能夠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2.2 多維度收集信息保持獨立思考。應對社會中新近發生的事件,輿論的評判往往是紛繁復雜的,學生處于網絡之中,多少會看到一些觀點和言論,在這其中,學生想要對這些時事有獨立的判斷,最好的辦法不是不去接觸網絡中的觀點,而是盡可能地多了解不同的觀點。
舉例來說,上文提到的共享單車在剛剛出現時就造成了全社會的輿論轟動,有人贊揚有人唱衰,各執一詞,都有理有據。在面對這種時事時,我們要訓練學生學會以客觀的心態去了解各方觀點,找出每一種觀點之中的合理之處,在擁有足夠多的資料的前提下,再進行判斷。這樣學生在作文中表達出的觀點才具有獨立性。同時,由于對多方面的邏輯進行了梳理,學生在自己作文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加明晰自身要表達的邏輯,使得作文整體變得順暢。
綜上所述,時事類的寫作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是一種突破。通過為學生訓練時事類寫作的過程,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和邏輯思考的能力,當學生各方面能力成熟,就不僅能夠在高考中一往無前,還能夠擁有一套受用終身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