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敏
(貴州省赤水市第三中學 貴州 赤水 564700)
中華上下五千年,對于古詩詞我們可能現在有點疏遠了 ,但是中國始終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詩歌更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著不滅的光芒。我們一直為我們的民族擁有如此輝煌的文化而驕傲。所以現在課程的要求也并不是只要求我們背誦古詩詞就可以了,我們要更多的去了解其中的內涵,要更多的去品鑒古詩詞的要領。而且作為高考中的一部分分值,我們更應該對古詩詞重視起來,不只是對文化的了解,還有對分數的提升,現在我們就來說一說怎樣提升高中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其實想要鑒賞古詩詞之前,我們做的更充分的應該是了解古詩詞,了解它的背景,了解它的作者,了解作者的境遇,我們才能更好的去鑒賞古詩詞。我們要讓學生理解,古詩詞也并不是那時候的人們說的白話文,不是張嘴就來的東西,每一首古詩詞的背景,境遇,還有當時的社會都是促成一首好的古詩詞的原因,所以要帶領學生先了解這些,只有讓學生了解了這些原因,才能更好的鑒賞古詩詞的結果。
比如,語文教師在介紹柳永的詩詞時,便可以采用介紹作者生平事跡的方式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這樣介紹柳永:“有一位著名詞人,他不僅僅是一位風流倜儻的文學才子,更是一位屢試不中,但是屢敗屢戰的補習生,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奉旨填詞’的專業詞人,是一名浪跡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他敢愛敢恨,但是卻是一名無妻無室的光棍,與他相關的事跡真是數不勝數。”經過語文教師的介紹之后,必然會激起學生們的了解欲望,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就會變得高漲起來。
其實所謂鑒賞能力,不是真的讓學生去品鑒這首古詩詞的好壞,其實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心靈上的啟發,因為每一首古詩詞都有它不同的含義和韻律,我們要讓學生和作者思維相互碰撞,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所以,對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我們要有耐心,在潛移默化里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把培養這種能力貫穿于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只是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才去培養,我們在學習其他的文章的時候,也可以舉例古詩詞作為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一種輔助,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古詩詞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去描述其中自己所想到的意境,就算不是寫詩,但是對于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是很好的方法。
例如,我們在給學生講《荊軻刺秦王》的時候,需要講的內容我們并不需要改變,但是對于其中的一些細節我們可以講解的更細致一點,比如說荊軻的一些想法,還有他為什么去刺秦王,再有就是世人對于這件事情的看法。從而我們還可以引發出王昌齡的《雜興》這首詩,可以讓學生們通過對課文的了解,自己解讀一下這首詩的意境和感受。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們荊軻刺秦王是因為秦王想統一六國,他不斷的發動戰爭,使得好多百姓流離失所。但是荊軻并沒有成功,因為六國的統一對于以后的發展也是一個好的事情,統一六國,對于歷史的發展也有著不俗的意義。然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在下節課的時候分別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想法,增加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興趣愛好,還能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通過不斷地解讀,不斷地結合相關課文,對于古詩詞學生也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古詩詞雖然字數少,表達的事情可能不完整,但是其所要表達的心境和感受,我想學生們應該可以很快的就理解了,也能通過這一點,對于別的古詩詞也能有自己獨到的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
說實話,學生對于古詩詞沒有很好的鑒賞能力,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學生對于自己的判斷沒有很好的意識,不知道這個心境,這個想法說出來,寫出來到底對不對。那是因為對于課本而言,好多都是固化的答案,那些都是被研究透的東西,真要說出了不一樣的想法,我們會有很多的例子和文章來說明你那里不對,這樣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可以告訴學生哪里不對,應該怎樣理解,壞處就是,一直這樣,學生就會減少自己的鑒賞。所以我們可以多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我們可以找一些不是課本里的古詩詞,讓學生來大膽的討論,與研究,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這里學生沒有枷鎖,就可以更加踴躍的表達自己。同時呢,還要有一些課本里的古詩詞來供學生討論,通過教材對古詩詞的鑒賞,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判斷意識在心底,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對于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會大大提高,但是還不會缺少對古詩詞的判斷能力。
綜上所述,對于提升高中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是一件并不容易實現,而且耗期很長的一件事情,但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并不怕花時間去了解我們的歷史,而且是我們優秀的一面,所以對于提升高中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我們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