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文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金港灣實驗學校,福建福州 350008)
作為生命科學的基礎課程,初中生物課有許多教學內容比較抽象,與傳統多媒體教學的融合程度不夠緊密;教師講解、多媒體演示后的教學效果提升有限;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不高,不利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自我建設。因此,推進課堂教學的信息化程度有助于改善初中生物的教學質量。“人人通”有助于當前初中生物課程的資源建設,可以增強師生間的教學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積極性,服務學生,傳遞知識,進而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
當前許多學校信息設備已相當普及,信息化教學的步伐也從多媒體應用階段跨越到信息平臺階段[1]。傳統信息化教學重視互聯網教學資源收集、整理、展示,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教師主導”教學理念;而新一代學習網絡平臺空間則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自主探究提高信息化教學質量,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人人通”正是這樣一個新一代學習網絡平臺,并引領著生物學科教學走進情境課堂,能夠帶領學生暢游可視的生物學微觀世界。
“人人通”資源平臺是互聯網技術進步和發展出的教學服務創新形式,是一種協助師生獲取資源、自由參與、互動交流的網絡平臺,是學生提供個性化、實名制的學習門戶。教師可在空間中自主定制生物學科欄目、自創生物學科空間主頁、構建生命科學資源中心,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學生可選擇性獲取學習資源、進行交流互動、交換學習心得。“人人通”構建了一個獨立的虛擬學習環境,為學生提高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切入空間。學生將從中習得信息獲取、資源利用、知識重建、自評反思、協作互動等適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能力,也達到了創新初中生物教學方式、改進學生學習方式、落實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的知識深度與廣度很高,而課堂上的知識點和概念的擴展性有限,學生缺乏“刨根問底”的機會。筆者通過“人人通”,引導學生沿著知識主線進行網絡漫游,引領學生在探索和發現過程中逐漸點亮相關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獲得感性經驗,強化知識體系,使課堂教學內容通過“人人通”的信息傳播,在溝通中提升教學價值。
初中階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對高中生物學習至關重要。傳統信息化生物課堂授課除了結合課本外,教師還會使用自己搜集的教學資源,而學生對這些教學資源為何采集、怎樣尋找、達成目的缺乏正確的認識。例如,多數初中生物教師在“細胞分裂”這一課上,先講過程,引出概念,然后啟發想象、創設疑問,隨即播放多媒體幻燈片,進行直觀演示。這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課堂表現形式、激發學生興趣,但學生不愿參與、不愿探索、不善發現的情況仍然明顯,不利于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
初中生物難免會存在一些疑難問題。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無法透徹地為學生講解。教師的講解受學生理解能力、個體差異的限制,教學效率難以最大化。筆者利用“人人通”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主動尋找適合自己學情的問題解決之道,對學習重點和難點從自身最容易理解的角度去審視,學會發散思維,從而掌握生物知識。例如,在探究“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節中,學生通過“人人通”平臺能夠重復調取電子課件,對課堂教學未能解決的疑難環節進行再次觀摩,也可以選取名家教師精講視頻進行知識鞏固。在“人人通”下,學生具備了自主獲取知識的條件,有利于學生利用資源解決疑難問題。
實驗是生物學科的基礎,也是體現生物教學直觀性原則的有效教學方法。但許多實驗的制約條件較多,如設備、場地、材料、危險性等,這使得傳統生物教學更加依賴于語言講解,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搭配缺乏實踐基礎。
例如,在“人體免疫”的教學中,講授法就不如演示法更能直觀地體現三道防線——免疫特點、免疫功能、免疫類型;抗原—抗體變化發展觀,前者主要在流動轉換過程中體現邏輯關系,而后者則體現出辯證關系。如果通過繪制關系圖,就可以將不同關系和作用梳理得更加清晰。“人人通”支持學生在線視頻與圖文交流。在探索解決生物問題方案的過程中,學生能真實領悟、深刻理解生物內容,形成科學思想和探究方法,達到優化生物教學效果和提高生物教學效率的目的。
“人人通”平臺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物教學效率。學生以網絡平臺上獲得的虛擬經驗代替實踐探究,充分理解生物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增加觀察實驗的感性經驗,打破學校教學資源的限制。生物學科的知識點比較抽象,教師用語言敘述難以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實驗科學的魅力,而缺乏動手條件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生物“病毒”一節的教學內容是獨立成節的,雖然知識量不大,但其德育內容比較明顯,目標也相對精確。通過“人人通”,學生可以了解病毒與人類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而正確地看待病毒存在的合理性。
教學實踐證明,視覺、聽覺并用能夠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基于“人人通”平臺的學習空間的建設,對信息教學資源進行選擇。網絡學習空間信息具有多源性、可選性、易得性、及時性的特點,從本質上改變了生物教學資源的分布形態(原有教學資源多在教科書、教輔中呈現)。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特點,更大范圍、更大自由、更多選擇地實現生物知識的獲取和共享利用,實現對生物學科信息獲取、篩選、重組、整合能力的鍛煉。教師應盡可能讓網絡空間成為可移動、可即時更新、可視的講堂,做好教學設計,消除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使“人人通”平臺更好地為生物教學服務。
筆者近年來借助“人人通”開展初中生物教學實踐,深刻體會到“人人通”網絡平臺可以充分增強初中生學習生物的體驗感,讓他們在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對生物產生學習興趣。學生在“人人通”網絡平臺的幫助下,有效處理學習重難點內容,進而獨立自主地探究生物學科,最終實現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