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睿,孫中紅
(江蘇省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近年來教育體系的不斷革新,互聯網在教學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目前教育已經積極推進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學校、家庭、社會一體的交互式人才培養體系,發展智能教育,特別是疫情下,遠程教育日趨成熟,家校共育模式逐步完善。面對今后發展方向,“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策略途徑和方法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自信息網絡時代到來以后,網絡教學逐步融入學校和家庭,從發展趨勢看,可分為3個階段:一是校園基礎建設階段。在互聯網崛起的初期,電腦和網絡進入了校園,電教課程、網絡知識學習、教學由幻燈片到多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方式的多樣性、直觀性和互動性。二是互聯網融入家庭教育。隨著電腦進入家庭,電腦和互聯網的知識掌握更加廣泛,家庭利用網絡強化學習的認可度更高,應用越來越多。三是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的加速推進。如今互聯網技術更加成熟,5G網絡建設加快,同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雖然對校園教學有一定影響,但網絡課程、家長微信群等應用越來越多,也加速了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的建立。
通過分析發展狀況可以相信,今后健全完善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當前我們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課程更加媒體化、可視化、智能化;二是線上+線下的學習模式;三是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實現個性化;四是推廣形式為線上社區推廣、新媒體推廣、事件營銷。同時,我們在健全體系和不斷探索中,也面臨管理體系不健全,平臺建設不規范,課程體系流程須理順,以及配套體系須完善等問題,需要我們不斷進行總結和摸索,通過不斷進行規范化、科學化運作,使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與校園教學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全方位學生教育水平的提升。
面對當前形勢和要求,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備受國家和教育系統關注,尤其是隨著在線教育從“選修課”變成“必修課”,應該從途徑和措施上思考學校與家庭網絡教學真空,重點理順各個環節,形成更加完善科學的家校同育體系。
(1)穩定流暢家校溝通途徑。雖然目前網絡教學有微信群、QQ群以及平臺連線等多種方式,但在實施過程中,家校共育卻面臨著很多的難點,如家校之間缺乏深入的合作交流,雙方往往只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聯系和溝通,而且一般為學校對家長的單項傳遞,家長被動接受,缺乏實際的反饋,降低共育效果。為此,應該強化定期連線,健全完善互動反饋機制,通過在線家長會,家長互動平臺等形式,拓展互動平臺,達到及時溝通,及時處理,快速糾正的目的。
(2)保證家庭學習內容科學。目前在互聯網學習上,依然存在薄弱環節,比如相較于學校教育,網絡授課進度相對較慢,居家學習也很難像在校那么緊張有序,同時在課程學習上監督并不到位。因此家長成為配合學校工作開展、保障網絡授課有效進行的重要紐帶。基于此也需要探索保證家庭互聯網學習的途徑,重點提高學生和家長的重視程度,規范家庭互聯網學習要求,真正實現家庭和學校學習一致性,提高時效性。
(3)引領孩子適應新的學習形式。怎樣配合學校保障在線教學效果,成為學校和家長共同面臨的一道難題,亟待解決。從目前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家校溝通更加智慧、便捷、順暢,也為構建更為和諧、良性互動的家校教育場提供了可能。同時在推進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中,不僅僅限于網絡教學,一般通過云網校、3D虛擬場景以及未來的5G教學等,也是未來探索互聯網教學的主要趨勢。
(4)充分利用直播教育形式。依托互聯網互動性強、傳播范圍廣,尤其是直播傳送可以讓內容更鮮活、課程更接地氣的優勢,“互聯網+”教育模式可以更綜合、更立體、更人性地抵達全國各地家長心中。傳輸過程中,通過多機位切換、高清攝錄和專業演播室等,能使課程達到和電視節目一樣的視聽效果。據悉,這一家學課程的開展將實現常態化,直播+重播是主要方式。
(1)完善家校共育組織體系。要實現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的長遠發展和穩定運行,必須健全完善相關體系。首先,各個學校應該加強家庭教育研究,積極開展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總結和探索。其次,可以通過設立家長講師團、家長志愿意者、教師宣講團等形式,定期開展家長課堂、家長講壇等活動,對家長實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同時還可以探索建立家校三級家委會,促進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此外,要對互聯網教學流程進行理順,特別是圍繞當前互聯網教學模式,加強學習交流,充分利用新技術提高學習質量。
(2)搭建家校共育智慧平臺。一是拓展平臺渠道,努力實現家長和學校實時或非實時的信息共享,建立統一的認知維度,合理的教育理念,適時的賞識教育。二是搭建網上家長學校。開辟家校共育公眾號,實現課程內容共享,方便家長隨時學習。搭建VR體驗中心、未來教室、數字書法教室等創客平臺,為親子學習搭建平臺,實現高效學習。三是完善和探索微平臺,微互動和校訊通等多樣化平臺,使之更簡單、便捷,更易操作和更具人性化。
(3)構建家校共育學生課程體系。一是抓好學校特色建設,培育互聯網+家校共育文化,提升辦學品位,努力把學校建設成具有鮮明家校共育特色的品牌學校。二是為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構建個性化課程體系,比如建立課程超市、設置興趣課堂等等,改變以往硬性灌輸模式,在保證正常課業教學的同時,圍繞素質教育、興趣教育,用活現有平臺。三是提高網絡教學質量。改變傳統課堂灌輸、課下作業模式,探索多交流、多思考的網絡教育形式,通過互動和課堂上完成作業等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減輕課下學業負擔。
(4)構建家校共育家長課程體系。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大數據,系統梳理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編寫家長課程,針對實際打造網絡課程,通過網上課堂、專題研討講座等形式,提升家長家教水平。另一方面,家庭教育重在家長,因此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應該集思廣益,在不打破現有基礎教學內容的同時,可以更加靈活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長參與輔助教學和家庭主動教學的積極性。
(5)建立家校共育激勵機制體系。創新家長學業機制,可以探索采用積分制管理,提高家校共育質量。針對學生實行星幣評價辦法,開展公德星、禮儀星等活動,由家長、教師每日一評,根據大數據確定學習優秀學生、習慣標兵等引導學生遇見更好的自己。鼓勵新技術應用機制,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創新利用,帶動改變學校現有教學形態,從不同側面影響師生、家長信息化素養提升,以及家校合作模式的轉變。此外,制定校園、家庭鼓勵機制,對好做法、好經驗進行激勵和表揚,通過家庭與學校共同合作,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6)完善家校聯系制度。要想有效開展家校共育工作則教師要能夠與家長及時保持溝通與交流。首先,定期組織家長會,一方面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指導學生的發展,一方面還可以進行家庭教育方法的講解,幫助家長提高其家教知識。其次,學校還可讓各個班級的班主任以及任課教師來詳細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將學生學習過程中優缺點找出,幫助其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再者,家長還可提出自己的問題,學校則需積極進行回答,打造一個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圍。此外,院校還可對家長開放家長網絡平臺,家長能夠利用微信等平臺來實時掌握院校動態。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既是對我們學校教育的重大革新,也是豐富拓展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特別是以互聯網融入家庭教育的機遇,我們應該以更加寬闊的思路去探索家校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不斷提高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