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娟
(山東省威海市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汪疃中學,山東威海 264417)
初中語文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既承接了學生小學語文學習效果,又對學生步入高中語文學習起著奠基作用,對學生的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通過增強學生的參與度來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經過不斷探索,發現生活、情景、問題、合作是支撐教師教學的有力支柱。
日常生活作為學生學習、開展活動的基礎,對學生有著無差別的指導意義,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意義,領會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展開指導,能夠喚起學生的熟悉感,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沒能幫助學生樹立生活意識,阻礙了學生的理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避免這一問題,借助生活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活力。
例如,在教學《黃河頌》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學習革命先輩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為學生播放了歌曲《黃河頌》,讓學生依據樂曲節奏、歌詞品味《黃河頌》背后蘊藏的深意。學生聆聽《黃河頌》歌曲后,結合作者創作歌曲《黃河頌》的時代背景,分享了對歌曲《黃河頌》的感受,認為它激昂的音律展現了黃河雄渾的氣魄和滋養兩岸人民的母親形象,與人民共同見證苦難和抗爭的過程,載負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擁有厚重的歷史感,體現了革命先輩奮勇向前的民族精神。學生紛紛表達對黃河——母親河的感恩。趁此機會,筆者向學生介紹了黃河目前的狀況,并展示了黃河在人類的破壞下受到的沖擊,使學生意識到保護母親河的迫切性,表示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創設良好的地球環境,珍惜水資源。這樣,筆者在課堂上點綴生活色彩,樹立起學生的生活意識,加強生活與語文之間的聯系,喚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活力。
情景元素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很多,也已經知道了情景斑斕的色彩。教師在教學中糅合情景元素,可以使文字變得立體、形象,能夠改變學生內心對語文單調的想法,使學生意識到語文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內涵。但有的教師在采用情景教學時,存在為了情景而情景的現象,使得教學流于形式。因此,語文教師使用情景元素輔助學生閱讀小說時,要明確教學定位是學生,提高學生的整體認知[1]。
例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讓學生品味借景抒情類散文文字的優美,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寫作主旨,體會紫藤蘿花的象征意義,筆者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電子白板為學生播放了紫藤蘿花的視頻,介紹了紫藤花的特征,為學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學生觀看視頻后,看到紫藤蘿花盛開時的壯景,對紫藤蘿花有了清楚的認識,知道紫藤蘿花是豆科紫藤屬的植物,對氣候和土壤有著較強的適應力,生命力頑強。學生將生活中的紫藤蘿花與課文結合起來閱讀,發現作者通過描寫紫藤蘿花,贊美了它生命的頑強,鼓勵人們學習紫藤蘿花,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挫折。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經驗,表達了對作者的認同,認可了生命可貴的觀念,獲得了積極面對生活、正視人生風浪的態度。這樣筆者通過點綴情景色彩,使學生獲得美的直觀享受,加強了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問題元素相較于其他元素而言,更注重學生語文思維的建立,通過引導學生思考來輔助理解,幫助學生抓住小說的精髓。教師在教學中糅合問題元素,可以指明學生思考的方向,避免學生出現蒙頭亂撞的現象,在學生定向思索的同時,提升整堂課的教學效率。但是,有的教師在對學生設置問題時出現問題冗雜、重復的現象,使得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引以為戒。
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喚起學生的同理心,使學生依據作者對百草園景物的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依據課本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兩個不同的地方,你能以它們為出發點,將課文分成不同的部分嗎?學生聽到問題后,反復閱讀課文,認為文章應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百草園生活時的幸福生活,另一部分是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學生找出文章的閱讀主線后,筆者圍繞百草園又對學生展開提問:作者怎樣描寫百草園景物的?學生閱讀百草園的內容后,看出作者先寫整體后寫部分的寫作手法,體會到作者在百草園的快樂心情。接著,筆者又圍繞三味書屋部分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與百草園的生活對比,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學生分析后,懂得了作者對兒童天性的贊同,對束縛兒童自由的封建教育的不滿,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筆者借助問題色彩,豐富了課堂教學生活,使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獲得課堂參與方向。
鼓勵學生合作是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的一種增加學生課堂參與機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化被動為主動,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合作,可以滿足學生日益成長的參與體驗需求,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手、腦等感知知識,與小伙伴一起進步,豐富學習形式。
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使學生領會文章的深刻內涵,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組織學生合作對課文進行演繹。學生分組后,經過抓鬮確立皇帝、老大臣、騙子、誠實的官員、小孩等身份開始表演。在表演中,學生展示了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演出了皇帝對新裝的癡迷、騙子對皇帝的引誘、大臣和皇帝在觀賞新裝過程中的互動、皇帝“穿上”新裝參加游行大典、謊言被小孩揭穿……再現了皇帝上當受騙的過程,揭露了以皇帝為首的貴族的虛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徑,表達了對天真、誠實童心的贊揚,鞭笞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這樣,通過組織學生合作,筆者增加了學生表現的機會,豐富了學生參與課堂的形式。
總之,本文圍繞生活、情景、問題、合作展開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有效探索,發現了支撐教師教學的有力支柱,使學生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喚起學生內心的學習興趣,推動教學的順利進行,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