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規劃處課題組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新起點,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階段。天津落實“一基地三區”定位、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步入關鍵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是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是要實現產業發展質量、效率和動力的戰略轉變。
天津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傳統的經濟規模快速擴張階段已近結束,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發展新階段。“十三五”以來,天津的產業發展總體呈現出原料主導、效益提升、創新增長、對外依存度高等特征。天津在冶金、輕紡、石化等領域形成了發展優勢,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但原材料工業占比規模大,裝備制造業占比偏低。從綜合效益水平來看,產業在全國處于較高的盈利水平,但工業在資本投入產出上效益水平較低,提高資本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是下一步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從研發成果看,磁懸浮鼓風機、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鋰電池隔膜、埃博拉疫苗等產品的研發能力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但天津產業發展也存在著突出問題和制約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新興產業占比偏低,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滯緩。天津新興產業發展氛圍不濃,高水平創新主體數量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規模偏小、比重偏低。2018年,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1.8%,比上海市、江蘇省、廣東省分別低5.5、9.2和6.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占比13.3%,比廣東省低18.2個百分點。盡管天津在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生活成本、市內交通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綜合考慮發展空間、市場機遇、人才供給和投融資環境等因素,更多的創新型企業和人才會選擇自由貿易度高和市場規模大的地區發展。目前,天津新興產業領域上市企業中,尚沒有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的企業;2017年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沒有天津企業入選;中國大數據百強企業中僅有南大通用入圍。盡管部分新興企業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但缺乏核心技術,產品同質化情況較為顯著,在專利技術、標準制定、品牌建設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天津PCT國際專利申請不足1000件,而廣東為2.68萬件、北京為0.51萬件、江蘇為0.46萬件、上海為0.21萬件。
二是創新潛能激發不足,支撐轉型升級能力待增強。如何加速釋放科技創新潛力、培育引進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企業,是天津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①創新源動力不足。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天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4093家,分別是廣東、北京、上海的八分之一、五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創新領軍企業數量相對不足。近年來,天津引進了一批代表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機構,但是由于引進時間偏短、人員安置不到位等因素,大部分機構處于運營初期,機構活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對先進技術推廣、行業轉型升級的帶動支撐作用不夠。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力較弱。一方面,天津引進的科技研發機構與本地產業銜接不夠緊密,互動聯系、有效溝通的渠道尚不完善,“兩張皮”的問題比較突出,政產學研用的合作機制有待理順、深度亟待加強。另一方面,缺乏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的良好機制,本地產出的科研成果或是沉淀在學校,或是大部分被外地企業轉化。如天津在生物醫學新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金屬和合金材料等方面,擁有國際領先的科研機構和創新能力,但產業化水平比較低,對新興產業的帶動作用較弱、增長貢獻不足。
三是人才結構問題突出,引人留人用人機制待優化。天津高端教育資源豐富,但人才結構性問題突出,高端技能人才、商務人才、軟件人才、金融人才供給不足,跨行業的復合型人才、高級管理人員、知名企業家匱乏。目前,天津律師從業人數僅相當于北京、上海的13.7%和28.4%,注冊會計師人數為北京、上海的11.8%和32.8%。天津作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2017年每十萬人口中等職業學校平均在校生數為632人,高于北京和上海,但是遠低于江蘇省、廣東省和全國總體水平。對天津科技企業家進行的調研發現,100%的受調研企業家認為,專業型技術人才的缺乏制約了企業提升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受人力資源條件制約,今日頭條、58同城等互聯網企業在天津員工多為客服和審核人員,研發人員集中在北京。人才流失也是導致供給短板的重要原因。根據《2017年人崗爭奪戰及職場流動力大數據報告》,2017年上半年天津人才凈流入為-2.31%,遠落后于杭州(11.21%)、深 圳(5.65%)等城市。一方面,天津城市品牌吸引力不足,再加上北京強大的人才虹吸效應,進一步加大了高端人才供求結構性矛盾。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相關制度還不健全,技術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不暢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目前,隨著“海河英才”計劃的實施,天津人力資源條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是金融業發展不平衡,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待提升。近年來,天津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金融改革創新邁上新臺階,各類金融創新要素加速集聚運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2018年,天津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966.8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5%,比2015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融資租賃在全國形成領先優勢,融資租賃資產總額占到全國四分之一,飛機、國際航運船舶、海工平臺等跨境租賃業務總量在全國占比均達到80%以上。總體來看,天津金融業在總量規模、資本充足、直接融資等方面都優于江蘇省和廣東省,但是相比北京和上海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金融機構集聚程度不高,法人金融機構實力不強,以分支機構為主,缺少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全國性金融總部;直接融資規模偏低,資產證券化水平不高,一些領域存在金融產品同質化、服務功能單一化、經營模式粗放化的問題,小微企業、“三農”等領域金融資源覆蓋不足;金融機構風控事件、違規行為多發,國有企業債務問題突出,金融風險防控形勢嚴峻,壓力加大。
當前,產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將帶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變革,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和競爭版圖出現新的變化趨勢,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不斷加快調整與重塑。從國內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入窗口期,未來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導向和政策取向有所調整,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繼續加快推進。“十四五”時期,天津產業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也將面臨重大機遇與嚴峻挑戰。
1.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全球進入由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主導的新變革階段,智能裝備、新材料、現代生物、新能源等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新產業革命塑造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潛力巨大,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新產業革命下分工協作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以信息技術的突破性應用為主導驅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變革;以信息(數據)為核心的要素投入提高了社會經濟運行效率;柔性生產、共享經濟、網絡協同和眾包合作等分工協作方式日益普及,極大地拓展了范圍經濟,挖掘了經濟增長的新源泉。以智能制造為主導構造現代產業體系已成為世界制造強國的共識,無論是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還是德國的“工業4.0”戰略,都強調通過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技術的高度結合,構建資源、信息、物品和人緊密聯系的系統,推動制造業進一步由自動化向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
2.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和競爭版圖變化出現新趨勢。第一,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地位不斷提升。新興經濟體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研發投入也在快速增加,技術水平快速提升,參與全球分工的價值鏈結構逐步升級,國際競爭位勢不斷攀升。第二,發達國家提出重振制造業政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重新思考實體經濟對促進經濟增長、吸納就業和保持科技創新領先地位的重要作用,紛紛提出重振制造業戰略,鼓勵制造業回歸。另外,新技術革命提高了生產效率,縮小了發達國家勞動成本劣勢,使制造業回流成為可能。第三,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服務—制造”的新分工形態正在形成。在信息技術驅動下,服務業可貿易性提高,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分工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趨勢日益突出,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已經轉變為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并重、產業內和產品內分工重要性日益突出的新型產業分工格局。
3.國際經貿規則體系不斷加快調整與重塑。國際經貿規則重構中涉及的開放理念和平臺轉變,符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給我國產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首先,新規則體系推動我國自貿區的發展,給我國帶來更大的開放紅利和制度紅利。其次,新規則體系將推動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新一輪的國際經貿規則建立了更為全面、標準的服務貿易規則,降低市場準入成本,推動金融、電信、電子商務等服務領域貿易自由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倡導的國際經貿新規則企圖構建新的貿易壁壘,給我國商品出口貿易帶來沖擊。新規則體系中的“競爭中立”原則對國有企業以往慣有的發展模式提出嚴峻挑戰,它要求我國必須提高國有企業的開放水平和競爭能力。
1.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入窗口期。我國已經步入工業化中后期,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伴隨著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和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我國產業發展進入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窗口期。當前我國工業重型化特征仍然顯著,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發展模式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是必然選擇。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催生的新業態正在成為制造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另外,數字經濟的興起和繁榮推動了新興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服務業新經濟高速成長,我國一些新興服務業已邁入世界前列,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飛躍。發展階段的轉變要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涌現的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個階段既是新舊動能艱難轉換的陣痛期,也是最好的發展機遇期。
2.未來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導向和政策取向將有所調整。未來國家圍繞高質量發展構建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調整:一是調整產業發展戰略導向和政策實施方式。在發展戰略導向上,弱化“對標”或“趕超”指標,強化產業的原創性貢獻,強調構筑中國制造業核心能力的政策導向。二是在政策取向上,弱化重點產業和領域選擇,強調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應用所涉及通用技術和使能技術的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突出新一輪工業革命背景下的通用技術創新和應用的統籌部署。三是更加突出管理創新導向的服務型制造和制造業品質革命。智能化、綠色化和高端化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需要通過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來實現,我國制造業產業技術基礎薄弱,推進制造業與服務融合的服務型制造以及推進中國制造業品質提升更為緊迫。制造企業從注重生產和產品逐步向注重“產品+服務”的趨勢發展和演進,這將極大地促進制造業附加值的提升,進而促進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和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天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路是做到 “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傳統升級與新型培育相結合。注重激發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活力,培育新興市場發展動力,推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成長壯大,加速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高技術服務、新興服務業發展水平。
二是堅持體制放活和市場激活相結合。改革放活產業管理體制,厘清政府行為邊界,切實減少對微觀經濟領域的行政干預。全面激發市場競爭活力,清理限制民營資本發展的壁壘,切實降低創業創新門檻。
三是堅持外援帶動與內生驅動相結合。搶抓發展機遇,全方位擴大開放,多方聚才、匯智、引資。激發內生增長動能,挖掘天津特色優勢,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優化配置要素資源,培育本土企業發展能力。
四是堅持產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結合。營造尊商重商氛圍,倡導工匠精神,夯實實體經濟發展根基;踐行綠色生態文明,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形成產業綠色安全發展新格局。
五是堅持短期增長與長期發展相結合。保持產業投資穩定,切實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引進高端項目優勢產業,釋放投資活力。筑牢產業發展根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產業發展綜合效益。
切實實現以下四個目標:
一是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基本完成,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取得重要進展。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建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2025年,裝備制造業產值占工業比重達到5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到50%以上。
二是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重點行業形成強大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壯大一批創新型企業,自主研制一批“卡脖子”的關鍵裝備、核心部件與工業軟件,在部分領域成為核心技術策源地和系統解決方案輸出地。到2025年,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企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占全市比重達到90%以上。
三是質量效率明顯提升。重點產業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人工智能、5G等與制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成為全國智能產業發展新高地。到2025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7%以上,重點企業信息技術綜合集成應用達到70%。
四是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冶金、化工、電力、建材行業能耗水平明顯下降,產業綠色發展模式全面形成,環境質量保持全國一流水平。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