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春燕 韓 禹 齊程程 強暄晨
天津濱海新區 (以下簡稱濱海新區)作為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充分依托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布局,著力加強生態保護、交通體系、自貿區平臺建設、科技創新以及社會事業五大領域的對接,逐步形成與河北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錯位聯動的發展格局,成長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整體來看,2019年濱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6%,實際利用外資、內資增長分別為5%和12.9%,在目前全國的18個國家級新區 (不含河北雄安新區)中名列前茅。
1.發展勢能增強,經濟保持向好態勢
從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18年度18個國家級新區經濟橫向比較情況看,濱海新區排名第二,僅次于上海浦東新區,綜合競爭實力強勁;濱海新區GDP貢獻率位居全國各新區首位,經濟引領支撐和示范帶動作用發揮明顯。
2.新舊動能轉化,主業發展特色鮮明
濱海新區以先進制造業、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先進產業集聚發展。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萬億元,達全國18個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兩成水平,2019年略有下降,但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積極增長勢頭,其中生物醫藥表現尤為突出,近兩年增幅分別為15.2%和12.6%;新能源2019年產值增幅10.2%。
3.投資構成優化,聚力增效作用明顯
2018年,濱海新區固定資產平均投資率為20%左右,與全國各新區綜合平均走勢趨同,投資依賴度保持在合理區間。此外濱海新區財政實力不斷增強,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于全國各新區排名“榜眼”,2019年較上年增幅12.8%,其中稅收收入增幅12.3%,收入聚力成效顯著。
濱海新區已形成各開發區規劃定位 “和而不同”、優勢互補,帶動區域整體產業鏈不斷向縱深延伸。
1.實體命脈所在,先進產業升級發展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已形成電子通訊、食品、機械、生物醫藥四大支柱產業,綜合實力在全國57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第一,成為濱海新區及天津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2019年經濟開發區制造業稅收總量占濱海新區制造業七成,成為“絕對力量”。
2.港口輻射帶動,物回企業表現搶眼
天津港保稅區形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在“大貿易”特征的帶動下,批發和零售業表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2019年批發和零售業對濱海新區全行業貢獻率高達51.84%,其中物回企業稅收占比超三成,成益環保、博泰匯通再生資源、城礦再生資源、城礦鏘鏘再生資源等12家物回企業2019年稅收總量均超過千萬元規模。
3.高新技術引領,創新示范作用明顯
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綠色能源、軟件及高端信息制造、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五個優勢主導產業。同時,民營業態創新聚集,企業戶數占比超九成,納稅貢獻過半,提供就業崗位八成以上,已然成為濱海新區乃至天津的助力民營發展的示范基地。
4.自貿成熟發展,新型金融業態領先
東疆保稅港區重點發展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國際貿易、航運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其中,融資租賃業成為領先全國的優勢產業。2019年,東疆港區金融業為濱海新區全行業稅收貢獻超過五成,涌現出平安國際、遠東宏信等年納稅規模在10億元水平的納稅大戶,帶動融資租賃周邊行業跟進發展,稅收規模同比亦呈現倍增態勢。
5.新區后起之秀,新興業態多點開花
中新天津生態城形成了以文化創意、影視一體、軟件科技、旅游發展等特色產業鏈條,吸引了陌陌科技、美團、百度、華誼、英雄互娛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相繼落戶。陌陌集團和美團集團已分別在生態城投資多家企業從事不同業務板塊,2019年兩大集團在生態城貢獻了15億元左右稅收收入,引領地位不可小覷。
制造業作為濱海新區的傳統優勢項目,在國家戰略穩步落地中逐步由輕工業轉型升級為新型工業,匯集形成了以汽車工業、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產業比較優勢,在此次新冠疫情的負面沖擊下,穩步扭轉逆勢,牢牢穩固實體經濟核心。
1.汽車制造定力十足,總量增速貢獻雙提升
汽車制造業作為濱海新區支柱產業之一最具基礎實力,2019年稅收規模對新區制造業貢獻近四成,2020年上半年稅收較同期實現12%的增長,對濱海新區稅收貢獻率提升0.7個百分點,成為疫情期間拉動實體經濟復蘇的生力軍。從行業內部分布看,汽車制造業已形成國資(大眾)、外資(豐田)、民營(長城)三足鼎立的穩定格局,其中,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近三年(2017年至2019年,下同)始終居于納稅排行榜前列,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哈弗分公司和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緊隨其后,創稅實力強勁。此外,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正加速形成,在以國能、華泰、恒天為代表的新能源整車制造區塊優勢基礎上,大眾、豐田、長城三家企業亦正在向新能源領域進軍,產業集群優勢日益明顯。
2.醫藥制造高速發展,創新責任實現雙擔當
醫藥制造業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以新型疫苗、現代中藥、智能醫療等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逐步形成。近三年來,醫藥制造業保持年均13.2%的稅收增速,此次疫情“大考”醫藥企業亦表現出眾,展現藥企逆勢發展的韌勁和持續創新的動能。濱海新區醫藥制造產業內核主要集中于生物藥品制造和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制造領域,其中諾和諾德 (中國)制藥有限公司近三年累計納稅穩居行業榜首。賽諾醫療科學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專業生產基地和研發團隊,疫情期間貢獻較大。此外,疫情期間多戶藥企向湖北等地捐助醫療物資設備,為打贏疫情攻堅戰“添彈加糧”。
3.電子信息龍頭集聚,合作創新構建雙引擎
濱海新區作為天津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龍頭和主要聚集區,集成電路、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硬件領域優勢明顯,擁有6家產值超百億元企業,以及展訊通信、天地偉業、中科曙光等20余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濱海新區正在構筑自主信息生態體系,天津飛騰CPU和天津麒麟操作系統聯手打造的“PK體系”是目前國內最完整的計算機技術軟硬件架構之一,正在形成計算機基礎生態、系統生態和應用生態,目前有超過百余家企業和單位融入該體系,極大推動了我國自主信息體系的建設。2019年,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千億元,創稅規模達40億元。
近年來,濱海新區第三產業稅收占比逐年提高,2018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9年更是以76.93%的高比重成為濱海新區支柱產業、2020年上半年第三產業累計開票規模達9322億元,較同期增幅0.76%,稅收貢獻率提升0.71個百分點。
1.傳統行業優勢鞏固,招商引導作用顯現
從批零行業看,濱海新區對新型批零業態招商扶持力度加大,吸引眾多優質企業落戶,形成了與市內六區、環城四區等不同的行業結構,即傳統商貿企業比重較低,物回企業占據近七成絕對優勢,帶動行業稅收增長加快。從房地產業看,濱海新區擁有宏觀政策比較優勢,加之新開發區加速建設,引導土地交易頻繁,房產交易量價穩定上升,稅收規模穩步擴大,近三年稅收規模增速2.8%,2020年疫情前期房市遇冷、銷售進度被迫拖延,但隨著疫情防控趨于穩定,房地產業加快回彈,上半年累計開票規模達352億元,與同期相比降幅僅為1.4%;累計實現稅收61.1億元,同比僅下降0.4%,基本與同期持平。
2.現代服務創新加力,產業集群特色鮮明
從現代服務業看,濱海新區目前已形成以數字創意、科技服務、融資租賃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集群。一是軟件信息、科學研究等科技服務行業近三年年稅收規模穩定在百億元水平,并涌現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企業:騰訊數碼、易惠信息、三六零科技等軟件信息服務龍頭企業,2019年納稅規模均在億元水平,2020年疫情期間納稅規模同比均實現逆勢增長,有力對沖疫情對經濟稅收的負面沖擊。此外,貝殼技術、車之家、英雄互娛等“宅經濟”平臺業態,疫情期間逆勢發展。二是金融業“造血和輸血”功能激發,近三年稅收規模年均增長22.3%,從事融資租賃、基金投資等創新型金融企業發展優勢更加明顯:平安國際、捷信金融、遠東宏信、天弘基金等行業前20強企業,近三年累計稅收規模達335億元。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新區各行業的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第二產業稅收下降10.9%,第三產業下降3.1%。隨著復產復銷進程不斷推進,截至六月底增值稅開票情況,復銷面提高到105.9%,復銷率恢復至99.5%,呈現積極向好的回暖態勢。但從新業態、外向經濟和區域定位等方面看,區域發展還存在一些瓶頸:
濱海新區大力扶持國家級戰略新興行業企業落戶,新興業態稅源已經彰顯出較強的獲利能力,但稅源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一是新辦企業抗風險能力和承受力較弱,對于政策調整、市場變動、同業競爭的抗壓能力較差。二是行業研發費用投入強度普遍不高,研發能力有待提高,產業鏈條有待延展。三是部分新興業態整體風險較高,異地經營、空殼企業等問題突出,控管難度較大。
濱海新區依托自身產業定位,近年來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但主要產業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以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行業為例,新區主要承接產品的加工和裝配環節,產業附加值低、帶動效應有限。疫情影響下部分產業鏈將發生重組效應,圍繞核心產業上下游延展產業鏈、推動行業的升級和轉換進程亟待加快。
濱海新區外資企業上半年稅收貢獻率達40.5%,但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負面效應,疊加新冠疫情的蔓延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較大沖擊,外資企業發展速度相對放緩,上半年外資企業稅收收入同比下降7.6%。以“三星”“頂新”為代表的外資集團主體業務遷移連帶影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效益不佳,稅收規模急劇萎縮,發展活躍度降低,影響了外資經濟整體稅收增速。
各開發區主體產業雖然定位明確,但存在優勢行業重合發展、重復建設現象。如東疆港區金融行業和倉儲業與經濟開發區存在重合、高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與濱海中關村同質性較高、生態城影視業與經濟開發區亦有交疊。同時,各開發區招商引資政策雖“包裝”略有差異,但“內核”大致相同,多為以納稅總額為基數,按返還比例發放產業扶持資金,導致各開發區同質化競爭加劇,協作效應難以明顯發揮。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為進一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濱海新區大力推進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發展。但由于兩地政策優惠程度、政策落地落實進度、公共服務水平等因素差異較大,發展協同程度較低,濱海中關村引進的多為處于產業鏈前端研發階段的初創型企業,創稅能力較差,產業化還需較長時間,帶動作用受限。
面對挑戰,濱海新區堅持在中心城區與新區“雙城”格局中主動謀劃、主動作為,努力補齊短板,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綠色宜居的濱海新城,實現新區更高層級更高水平改革開放創新。
把握國家支持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勢,緊緊圍繞各開發區的主導產業和功能定位,搶抓發展重大機遇,勇于先行先試,激發先鋒隊“野戰軍”活力。優化招商模式,培育高端產業鏈條、集群,延展產業鏈長度、優化產業鏈質量,壯大智能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激發新動能,引導自貿區政策外溢,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經濟稅源發展質量和水平。
按照國家支持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牢牢把握濱海新區改革開放創新的“根”和“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廣泛聚集創新要素資源,打造高性能創新生態圈,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企業加大研發費用投入,引導良性競爭,打造優質雙創示范基地,切實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更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按照國家對濱海新區重點發展高水平現代化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的定位,堅持先進制造業和新興行業的雙輪驅動,持續發展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金融融資、文化娛樂、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推進產業布局均衡化發展。進一步完善開發區協同發展機制,科學界定各開發區產業發展定位,做大做強各開發區優勢產業集群,擺脫“各自為戰”“相互克隆”現狀,實現效率變革和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活力、促發展,實現優勢互補、集聚提升。
在開發區的支撐帶動下,加快推動街鎮經濟社會水平的提升,立足街鎮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因地制宜,揚長發展,積極營造全社會招商引資氛圍,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街鎮經濟建設,引導各類資源向街鎮傾斜,對符合條件的項目、企業、人才等實施優惠政策或獎勵政策,形成推動全區均衡發展的強大合力,逐步實現開發區、街鎮聯動發展、高度協同、互為支撐的發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