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明 劉 美 吳先敏
近些年來,教育學領域的研究者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來解決現實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等一些實證研究方法被應用于課題研究中,并進行論文、研究報告的撰寫。然而問卷調查法、實驗的方法等一些實證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解決我們研究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尤其是調研對象是廣大的農村居民,其中包括農村青少年。田野調查法又稱之為 “田野工作(field work)”最近幾年被教育學專家學者逐步由社會學領域引入教育學研究領域。這一研究方法的引進幫助教育工作者在做農村居民的相關調查時找尋了一種新的途徑。
田野調查是指人類學研究者在進行調研時,要深入一線,并且通過參與、訪談(個別訪談以及焦點小組訪談)以及觀察等具體的方式來獲取原始資料的研究過程。所謂“參與”就是指研究者要真正參與到被調查者的現實生活中,感受其現實生活,做到親身體驗。“訪談”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一對一訪談,稱之為深入訪談;另外一種是焦點小組訪談,這就需要由訪談者以及多個訪談對象共同完成。“觀察”是指研究者要參與研究對象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觀察研究對象,從而獲取原始資料的一種方法。
2019年7月15日至7月24日,我們對天津靜海區的兩個村莊展開了實地調研,采用一對一深入訪談、參與觀察以及焦點小組訪談三種方法相結合的實證研究方法。此次調研主要考察天津靜海區農村青少年在信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使用上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重點考察了農村青少年在數字使用上的特征,他們在數字使用中處于貧困狀態的原因,以及社會資本如何幫助農村青少年跨越數字鴻溝。通過10天的田野研究,走訪了兩個村莊的80多名農村青少年,并開展了兩次焦點小組訪談,最終通過對錄音資料的詳細整理,共獲得訪談資料近5萬字。
1.農村青少年數字信息素養教育缺失
信息素養包含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倫理道德三個方面。此次調研,發現農村青少年數字信息素養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學校在此方面的教育落后。對兩個村莊的80名青少年的訪談中獲悉,由于一些青少年所在學校硬件設施落后;大部分青少年都承認學校開設了微機課,但絕大部分時間微機課都被那些所謂的主課,如語文、數學、英語等占用,或者微機課只是簡單的打字練習,而缺乏深層次的教學。訪談中得知當地農村孩子所獲取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不是源于學校教育,而是通過同學間的交流或者自己在網上搜索相關知識。有些孩子由此走進了“黑網吧”,在網吧玩游戲、看電影,甚者獲取一些不良信息。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受訪的農村青少年普遍存在信息意識薄弱的問題。當與孩子們進行焦點小組訪談時,問大家平時都使用網絡做什么,受訪的青少年大部分使用網絡進行聊天;一些青少年用電腦玩游戲;少部分青少年使用網絡進行購物;只有極少數的孩子使用電腦查資料,以此輔助學習。
受訪的農村青少年同時也存在獲取信息能力較弱的問題。在與一名初中青少年交流中,他告訴我們,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比較貧困,沒有電腦,盡管學校也開設了微機課,但只能練習打字。另外一個受訪少年告訴我們,他經常使用手機上網,但最近一次在使用手機下載時,無法正常下載,后來就去找自己同學幫忙解決。
受訪的孩子們在信息倫理道德方面普遍存在缺失現象。當問孩子們在網絡上獲取資料的用途時,大部分孩子的答案是查作業、抄作業。由此可見,農村青少年在信息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
2.農村青少年在ICT接入中傾向利用內部社會資本解決問題
社會資本的含義是社群成員憑借其在社會網絡中的位置獲取存在于社會關系中各類資源的能力;具體包括內部社會資本和外部社會資本,前者指從組織或社群內部獲取資源,后者指從組織或社群外部獲取資源。在受訪的農村青少年中,發現絕大部分的農村青少年依賴內部社會資本解決在ICT接入中遇到的問題,而少數的青少年,則使用外部社會資本解決ICT使用中的問題,還有的青少年自己解決遇到的數字問題。
通過訪談發現,手機客服運營商、電腦維修人員這些外部社會資本是少數受訪青少年依賴的對象,而學校、教師則不在學生尋求幫助的范圍之內。
但在調研時也遇到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而無法順利接入ICT的青少年。其中一位受訪青少年表示,她家有四個孩子,三個女孩,一個男孩,父親生病后喪失勞動能力,家里只能靠母親的微薄收入支撐,因此使用電腦等ICT設備對于這個家庭的孩子們來說是個夢想。
3.家長對數字設備的偏見,造成了農村青少年接入ICT設備困難
此次調查發現,當地大部分農村青少年之所以未能順利接入ICT,主要原因是家長對孩子使用電腦等數字設備存在一定的偏見和誤區。通過走訪的大部分成年村民認為,孩子們利用電腦就是玩游戲,他們擔心孩子擁有電腦后,會把時間花在游戲上,從而影響了學習。因此即便是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不愿意給孩子買電腦;有的家庭雖然有電腦,但因為上網需要每月繳納一定的費用,就沒有開通網絡。調研中,只有極少數家長對孩子使用電腦持肯定的態度,而且鼓勵孩子利用電腦進行學習。
調研中,高額的上網費用是阻礙農村青少年接入ICT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應該利用發展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契機,加大對農村信息網絡的規劃與建設,保障村村能上網。同時,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地區居民的調研,根據農村居民網絡接入需求,給與農村居民互聯網接入方面的政策優惠,并建立電信服務基金,鼓勵農村居民使用互聯網,從而提高農村青少年ICT的接入。
網絡信息時代,青少年的信息技術教育的培養關系著我國人才隊伍的培養,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研中,發現許多學校把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經常讓位給那些所謂的主課,剝奪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權利,阻礙了農村青少年數字信息素養的提高。因此,首先,教育主管部門首先應該重視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相關建設,要把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確定為中小學必修課,而且作為升學考核課程之一,另外,要定期或不定期對該課程進行教學評估,做好監管工作,從而保證該課程的順利開展;其次,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對農村中小學的財政投入,為農村中小學提供必要的計算機等硬件設施,保障農村青少年在校能順利接入ICT。
農村學校中,許多老教師對信息技術存在排斥的心理,他們熱衷于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方法,缺乏多媒體設備使用方面的技術。近些年以來,教育主管部門加大了對農村中小學教師多媒體教學方面的考核,雖然農村中小學教師在計算機使用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未達到預期的要求。因此,面對這種狀況,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發展,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相關課程培訓,培訓要理論結合實踐,重視教師計算機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時,教育主管部門還可以聘任年輕大學生充實到農村教育一線,整體提升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為農村中小學打造一支技術過硬的教學隊伍,保障農村中小學生接受到全面的、過硬的信息技術教育。
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來消除農村青少年數字不平等是不夠的,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比如歐美一些國家在一些地區建立了社區技術中心,為青少年提供使用ICT的機會。歐美一些國家為了幫助那些家庭貧困的人口解決ICT接入問題,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創建社區技術中心(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enters)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舉措。美國政府于2002年頒布了從數字鴻溝走向數字化機遇的議案中就涵蓋了創建社區技術中心。社區技術中心旨在為貧困居民使用互聯網提供全方位的幫助。我們國家在此方面可以借鑒這一理念,利用我國大力發展“農家書屋”之際,打造網絡化的農家書屋,并且為農家書屋配置專職管理人員,在管理好農家書屋的同時,為當地農村青少年提供網絡技術的培訓。
農村青少年是農村發展的生力軍,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前,加強對農村青少年數字教育,消除農村青少年數字不平等現象,關系到我國人才培養戰略的實施,因此國家要高度重視,各政府部門要通力合作,保證農村青少年在順利接入ICT的同時,提高其數字信息素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