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改平 秦安縣王鋪鎮郭集小學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為教學帶來了美好的前景。多媒體技術正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多媒體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它集圖像、聲音、動畫于一體,突破時空的限制,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課堂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其語文素養。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能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刺激,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創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學習環境,教師要精選一些原聲音樂片段,在精彩的視頻和悅耳的音樂伴隨下,激發學生想要學習的欲望。如,在《長征》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更好地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紅軍長征路線圖,結合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數學知識,使他們了解紅軍長征經過了哪些省、走了多少路程。學生在讀過《長征》這首詩之后,均被筆者構建的意境與氛圍所陶醉。結合多媒體構建的情景,筆者引領學生細細品味詩歌的語言,感受作者的心情,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此詩主題的理解,學生為紅軍不怕遠征、不怕困難、為人民為國家奮斗的高尚情操所感染。
2.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改變了以往語文課堂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精彩的視聽畫面、富有吸引力的剪輯片段以及短小精悍的微課小視頻豐富了課堂教學,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全方位刺激學生感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如,學習文言文《伯牙絕弦》一文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在網上搜集到大量有關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鑒于此,筆者讓學生自己上網查閱這些資料,并整理出與課文有關的內容,進行分組討論,從而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友情的深刻了解,學生學得興趣盎然,積極發言,認真寫體會,增長了見識,提高了寫作水平。
3.突破教學重難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恰當地運用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規律,不可見的事物變化過程及現象,通過多維動畫形式展示,使學生獲得動態形象信息,形成鮮明豐富的感性知識,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這就為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提供了支持。如,《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小學的一篇課文。文章以其簡潔優美的語言、豐富深刻的內容,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它的毀滅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由于文章所述內容歷史久遠,所表達的思想具有凝重的歷史感,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今天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適時地播放兩段錄像:圓明園的過去、現在的狀況。巨大的反差、富有震撼力的畫面使學生自然而然展開討論:圓明園怎么了?通過討論與朗讀課文,學生了解到圓明園的輝煌和它的毀滅,通過對比理解了課文重難點內容。
1.要構建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平等的、互動的,在多媒體技術條件下,教師更要以師生互動為理念,組織好課堂教學,調節好師生的關系,要走下講臺,融入學生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與探討,營造互動教學氛圍。
2.要遵循適度原則。多媒體技術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不能過度運用,要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以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學生的思維與精力是有限的,假如讓學生看的時間太長,學生就會精力不集中,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整堂課不能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要結合傳統教學方法,多形式、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要遵循適度原則,讓學生學而不厭,興趣盎然地學習。
3.要避免形式主義。教學的實效性是教師的追求,是教學取得成功的表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多媒體視為教學輔助手段,圍繞課堂實效性靈活運用多媒體,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發揮好多媒體的優點,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為目的,遵循實效性原則。
總之,多媒體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人工無法比擬的優點,但教師要善于運用它,以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為教學指導,轉變教學角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下,品味語文的藝術美,探索語文的神奇魅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