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俊凌 臨潭縣教育科學研究室
在一堂課中,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十分重要。富有趣味性的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于初次接觸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生而言,歷史知識是神秘的、復雜的。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歷史故事,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
1.真實性原則。所謂歷史故事,是指過去實實在在發生了的事情,既然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那就不容后人隨意篡改。因此,將歷史故事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中,首先要堅持真實性原則,教師不能為了讓故事更生動而隨意歪曲歷史,也不能隨意杜撰歷史,只有合理運用符合史實的故事,才能保證學生正確地認識歷史。
2.趣味性原則。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具有啟蒙性,初中歷史教師應注重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激發,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以往那種灌輸式的、教條化的教學模式顯然行不通。在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是死記硬背相關的知識內容,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很難真正理解歷史。初中歷史教師應本著趣味性原則,將歷史故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給學生講解歷史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知識的欲望,提高他們歷史學習的質量。
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將歷史故事融入其中,能有效地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有趣的歷史故事也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到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質量。因此,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合理地運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對于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1.導入歷史故事,激發學習興趣。富于趣味性的課堂導入,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導入過程中,可巧妙地融入歷史故事,改變以往那種機械灌輸的教學方式,讓教學富有趣味性,使學生通過“聽故事”把握歷史知識的關鍵點,激發他們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教學效果。比如,“大變革時代”一課,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其歷史價值。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伊始,筆者把商鞅變法中“立木為信”的故事作為課堂導入,運用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講述,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故事講完后,筆者及時引入商鞅變法的內容,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價值。這種借助歷史小故事導入的教學方式,能夠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目的。
2.融入歷史故事,突破重點難點。初中歷史教學以歷史基礎知識的講授為主,即便是基礎知識部分,仍然會有重點和難點內容。要引導初中學生建立系統的歷史知識結構,歷史教師既要強化基礎知識的講解,設法突破教學重難點,又要善于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強化學生的記憶,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效果。比如,“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由于本課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學習時很容易混淆。筆者在教學中,引用了大量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比如,越王勾踐之“臥薪嘗膽”,“問鼎中原”“朝秦暮楚”成語的由來,“圍魏救趙”的歷史典故,等等。運用這些歷史小故事,不僅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而且可以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質量的提升。
3.巧用多媒體“重現”歷史,豐富教學內容。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小故事,教師既可憑“一張嘴”對學生進行講述,也可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借助音頻、視頻等講述歷史故事,不斷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重現”歷史,主要是展示相關詩詞、歷史影視資料等,以此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安史之亂”的有關內容時,可以結合“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歷史故事;在探討“貞觀之治”時,可以適時地呈現魏征進諫李世民的電影片段,讓學生對這一段歷史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
總而言之,把歷史故事融入初中歷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初中歷史教師應善于將教學內容與歷史故事巧妙地結合起來,以此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